觀音堂掏腰包辟泥溝
(馬六甲31日訊)約半公裏長路段左右皆沒有溝渠,每逢下雨時,雨水湧入路旁民宅及學校,排不及更常逢雨成災,讓居民數十年來面對突發水災的夢魘。
一般大路兩旁都是溝渠,以供排水之用,但峇來班讓從交通島方向延伸到馬六甲華文國民型中學(華中)前都沒有溝渠,令當地逢雨成災。


民行哥打拉沙馬那州議員劉誌良接獲投訴,今午聯同助理陳勁源到該處了解情況。
居民依斯幹達(32歲)指出,他自出世就住在該處,數十年來該路段都沒有溝渠,每逢下雨,都會發生突發水災。
他說,早期曾通過當地鄉村治安及發展委員會申請建溝渠,至今仍無下文。


當地瑪琳觀音堂主任康福財指出,該廟已有百年曆史,據他了解,過去數十年來該路段皆沒有溝渠,雨水是往路兩旁較低處流去,當雨水排不及時就會淹水。
他說,為了改善問題,該廟早前自掏腰包,花費千餘零吉在廟旁辟泥溝,讓水流往後方草叢,不過該泥溝常雜草叢生,因此每年都要叫坭機來清理兩三次,一年花費近千令吉。

劉誌良指出,該路段長約半公裏,兩邊路旁都有甘榜民宅及學校,溝渠竟然被“遺忘”,讓人難以接受。
他說,沒有溝渠讓當地居民需承受突發水災痛苦,包括華中大門及籃球場處也淹水,師生在雨天進出不便。
他將向州政府及甲曆史城市政廳反映問題,尤其是國盟政府有新成立甲州縣屬、鄉區發展及水災管理委員會,應該積極處理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