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2日訊)古城著名旅遊景點聖保羅山,即將易名為“馬六甲山” (Bukit Melaka)!
馬六甲博物院機構已完成草擬聖保羅山的易名建議書,以提呈給甲州政府,等待通過。

總經理莫哈末納斯魯丁說,該機構已向甲州政府傳達,將聖保羅山易名為馬六甲山的建議,目前處在等待當局把“馬六甲山”名字列入憲報的階段。
他接受甲州政府官方喉舌報《今日馬六甲》詢問時說,聖保羅山在馬六甲馬來蘇丹王朝時代時,被命名為馬六甲山,直至殖民者進入馬六甲,由於該座山位於聖保羅教堂附近,故被改名為聖保羅山。

他指出,隨著聖保羅山即將回歸原名,當局已陸續在該景點周圍豎立新的招牌或指示牌,以“馬六甲山(聖保羅山)”取代原先的“聖保羅山”招牌。
“豎立新招牌主要為了避免遊客混淆。”

莫哈末納斯魯丁說,多造此前和該機構接洽,促請該機構采取行動還原聖保羅山的原本名稱,惟不少單位反對有關建議。
“不少人士誤以為把聖保羅山易名為馬六甲山,使得聖保羅教堂也需要易名,實際上兩者毫無關聯。”

《中國報》今日前往聖保羅山視察時發現,當局在在該景點設立的資料看板內,已經將聖保羅山解說為“馬六甲山”,惟該景區附近的指示牌尚未更新。
去年底,馬六甲曆史城市政廳短暫性關閉聖保羅山以進行清潔及提升工作 ,包括清除牆上的汙跡及增設椅子,並且在農曆新年前已開放,重新迎來訪客。

另外,記者也發現,甲州旅遊促進局原先在聖保羅山曆史文物上,讓遊客掃描便能讀取曆史文物英文版資訊的二維碼,已完全被撤除。
應尊重曆史產物
◆陳煒建(馬華曆史城前市議員兼馬青馬六甲市區區團團長)
根據史記,聖保羅山曾在馬六甲馬來皇朝時期被命名為馬六甲山,甚至在殖民時期,因山上懸掛英國“聯合傑克”旗,一度被稱為升旗山,但經過曆史演變後,該座古山最終以聖保羅山為名並延用至今,因此各界應尊重曆史產物,盡可能攜手保護原狀。
聖保羅山之名在國際社會,特別是甲州成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地後,已享譽全球,受大眾廣泛使用的名稱,而修改該名或將間接帶來負面後果,因此希望甲州政府,能深入研討任何一方提出修改古跡名稱的建議。

為讓遊客及市民了解聖保羅山曆史背景,包括名稱的演變過程,有關單位可在旅遊景點範圍加強文宣工作,例如以有趣方式展示相關史料,這不僅讓民眾更加了解曆史,也不影響該古跡的遺產名稱。
任何因曆史緣故,以外語命名的古跡或產物,不應被視為在宣傳、推崇或美化殖民主義,反而以史為鑒,教育國人愛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及社稷和平,並作為當代人時刻不忘對維護國家利益的具體警鍾。

不排除造成混淆
◆林朝雁(行動黨怡力州議員)
聖保羅山是著名旅遊勝地,遊客必到的旅遊景點之一,況且“聖保羅山”之名稱已存在及使用多時,更改名字不排除將造成混淆,導致失去曆史價值。
甲州博物院機構及甲州政府皆有義務愛護及好好保留古跡,而不是隨意更改曆史,因此希望有關當局能重新檢討該項易名的建議,保留現有的“聖保羅山”名稱,以更能體現馬來西亞及馬六甲色彩,要知道甲州史上曾經曆葡萄牙、英國、荷蘭及日本統治,加上各族的文化及語言等,都非常具有曆史價值。

促請博物院機構及州政府做應該做的事情,提升及加強管理不受歡迎及虧本的博物院,保留甲州古跡,擬定對策刺激甲州旅遊業,致力吸引更多遊客到馬六甲觀光及消費。
疫情嚴重影響依靠旅遊業糊口的商家及人民,政府理應更專注推動州內旅遊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