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6日訊)民主行動黨哥打拉沙馬那區州議員劉誌俍與《中國報》通訊攝影記者林德和,在35年前因派晚報而相識,劉誌俍對於失去相識多年的老朋友而感到難過。
劉誌俍在15歲時為賺取外快及減輕家庭負擔,兼職當派報員,因而認識當時擔任派報員的林德和。

劉誌俍回憶,當年《新晚報》是首個打入馬六甲市場的晚報,他與另五六名前輩,包括林德和,每天傍晚6時在甲市三寶井報紙總代理處,等待晚報到來,隨後分別派送報紙到數個報攤,包括三角路、烏絨巴西、瑪琳再也等地點。
他說,當時他是眾派報員中最年輕的,而且還是半工讀,隻有腳車代步,而林德和及其他同事使用摩哆及汽車,負責派到較遠的報攤。當時他雖隻領取數十令吉的薪水,但對當年中學生,已是不錯的收入。

他還說,不久後《新晚報》停刊,接著《中國報》推出晚報,他也繼續與林氏一同派送,直到後來找到工作又兼讀大學,才停止派報。
他認識林氏超過30年,後者為人隨和,樂於助人,每當有派報員病倒,與數名同事都樂意分擔。

林德和不幸於4月4日離逝,劉誌俍於昨晚與甲市區國會議員邱培棟、愛極樂區州議員郭子毅、劉氏助理李祥生等,到喪府致祭及慰問林氏遺孀王金花後,如是指出。
格西當區州議員謝守欽隨後也到靈堂致祭,同時,馬六甲記者公會理事及會員,包括副主席姚美芹、秘書黃毓萍、理事辛慧萍、鄭素瑾、譚江菁、查帳丘麗雯也在場。

《中國報》甲州辦事處高級攝影記者陳春漢、發行執行員孫族傑在靈堂張掛挽聯。
前輩刻苦耐勞 值得學習
劉誌俍在少年時兼職派報,充實自己生活及知識,為此不少前輩,對前輩刻苦耐勞精神,深表讚揚及值得學習。
他說,《中國報》晚報的報份最高峰期,多達1500份,他於每天傍晚6時就等報車,有時報車遲到,派完報紙後,回家洗澡吃飯,然後到朋友家做功課,幾乎每一晚淩晨12時才回家。

“我不是含著金鑰匙出世的人,自小學會努力,學習前輩刻苦耐勞精神,雖然每天夜歸,家人也放心。”
此外,謝守欽在面子書貼文寫道,他於周二晚與黨員忙完工作後,即刻趕到林德和靈堂致祭。
他非常敬重記者與媒體工作,無論晴天、雨天、白天、晚上,記者們都把社會上最真實的一面、及許多不為人知的報道、地方上等課題、包括政經文教,呈現在所有讀者眼前。
為此,他感謝所有記者們的付出,也希望林德和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