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林華小啟智班 半融合教育激發潛能
(馬六甲18日訊)家裏有過動兒、自閉症或是特殊兒童的家長,每當來到孩子升小學的時候,就會開始擔心孩子能否融入到其他同學的圈子,擔心孩子 是否跟得上學校程度等,也有家長不能接受孩子特殊,而錯過讓孩子進入啟智班的黃金時期。
馬六甲共有8間華小設有融合教育式的啟智班,其中包括位於市中心的香林華小。該校唐月胎校長說, 融合教育式啟智班,是特殊兒童在學習進展進步到某個程度時 ,可以回歸到普通班,進入適合他們進度的班級繼續學習,也就是孩子進入比他們年齡還低的班級學習。

她說,對於在某個科目有特出表現的學生,也可以根據某個科目回歸到普通班學習,這就是教育部所推動的半融合教育。
她說,當師長們發現孩子出現問題時,先和父母交流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況,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聽從老師建議,帶孩子去看醫生。

唐月胎希望家長們不要誤以為啟智班的孩子就是沒有未來,她舉例,該校有一位對烹飪有興趣的啟智班校友,中學畢業後到鄰國僅用數月就學會燒臘,讓母親欣慰不已;另一位校友目前則在烘焙學院學習,還會時常發學習照片給她看。

她續說,該校目前已跟教育部申請,希望通過更多的活動,如每星期一次的遊泳課、保齡球等訓練,來增加學生信心、手力及平衡肺活量,但這些需要經費才能維持,因此該校希望獲得社會善心人士的熱心讚助,以維持啟智班運作。
該校也歡迎社會熱心人士或家長,到該校教導啟智班師生簡單的手工和繪畫,同時感謝馬六甲拉也獅子會贈送白鋼的烹飪桌子。

一個動作需重複練習
香林華小啟智班主任楊竹菁老師指出,該校啟智班分為3班共20人,共有5位老師細心教導及2位助理協助控制班上的秩序。
她說,啟智班是根據學生的程度來分班,課程主要是以國語及英語為主,而華小多數會以道德教育來讓他們學習華語。課程綱要主要分為4個類型,包括烹飪、種植、養殖及生活自理,老師們會教導他們待人處事、禮貌,及讓他們能獨立處理日常生活瑣事,及通過各種活動來提升小肌肉的靈活度。
該校啟智班學生會在平時上課時,學習烘焙小餅幹或種植太陽花等,送給嘉賓當手禮。由於他們學習能力比較慢,需要不斷重複同樣的練習,如烘焙小餅幹,他們可能需要在老師的協助下,多次練習才能掌握其中技巧,這也是鍛煉手指肌肉其中一種方法。

進啟智班需醫生鑒定
該校輔導老師張旆珊說,教育局每年都會進行一次為期3天的計劃,讓這些較嚴重的學生,以最捷徑的方式完成所有手續,並在最簡短的時間拿到OKU卡,到啟智班上課。該計劃通常會給三年級以上的學生申請,除非有空位,才會篩選二年級的學生。
校方會先收集父母同意書、學生狀況簡報等,呈報讓教育局進行篩選,如申請成功,師長需陪同孩子一起去見智能、心靈、聽覺及視覺等4位治療師,然後才能見兒科醫生進行測試,若符合6個以上特殊點,醫生就會寫信證明他屬特殊兒童。家長可當場向福利部為孩子申請OKU 卡,再向教育局申請報讀啟智班學校,僅用1天就能完成所有程序。
若錯過該計劃,父母也可以自己到各部門申請,唯耗時約3個月左右。

黃兢敏:不能太嚴厲
剛調來香林華小不久的啟智班老師黃兢敏說,她在師訓的時候,就已決定要教啟智班,因為她之前有接觸過這類學生,覺得這些學生比較天真。
她說,老師需要先了解學生的性格,不可以對他們太嚴厲,可以為他們設定一個簡單的目標,如:這個星期要教會他們穿鞋等。幸好該校的啟智班學生都能明白老師的指令,雖然有些事情他們不一定能獨立完成,但一定要給學生參與。
而校方也設定目標,每位特殊版學生在畢業離開小學時必須會書寫各自的中英文姓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