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19日訊)闊別3年,我國唯一的華印聯合廟(Chindian Temple),將在今年7月7日(星期五)至10日(星期一),恢複舉辦大神拿火爐遊行、過火路及大神花車遊行等等的宗教活動,預料將吸引逾千名來自全國各地包括東馬、新加坡及日本等地遠道而來的善信。
該廟主席黃鴻華披露,該廟位於馬六甲野新新邦加容路。廟宇正式名稱為斯裏馬都拉維仁神、斯裏拉加馬裏亞曼神、大伯公神廟(Kuil Sri Maturai Veeran,Raja Karumariamman,Tuah Pek Kong Temple)。


他說,該廟於2019年新冠肺炎爆發前完成重建時,舉行盛大參拜及系列宗教活動,獲逾千善信參與進行宗教文化交融,未料隔年遇上疫情而停辦3年。
“配合今年大神斯裏馬都拉維仁神誕,本宮議決上述日期舉行宗教活動,其中過火路(俗稱走火炭)及花車遊行備受矚目,各族群皆會參與,為跨宗教盛典,參與者須茹素。”

黃鴻華接受《中國報》記者訪問時,這麼說。
該廟屆時也提供經神明及印度道士開光的旺梨鬥米燈,供善信請回家祈福。
這座馬六甲野新的華印聯合廟展示了華裔和印裔社區之間的融合,為社會帶來了團結和諧的力量。
該廟的曆史和發展充滿了獨特而有趣的故事,成為當地民眾及國際訪客關注的焦點。


■吸引日本教授 登門拜訪
跨越宗教籓籬的華印廟,不僅吸引華裔及印裔同胞參與,來自日本開智國際大學社會學的古賀萬由裏教授,去年專程從日本遠飛至新加坡,再包車到馬六甲野新進行拜訪,令該廟理事深感動容。
黃鴻華披露,日本教授為年輕女子,她是該大學國際教養學部、國際教養學科的部長(教授),在面子書上獲悉我國有這麼一間獨特的廟宇後,親自登門拜訪進行社會學研究,並獲得該廟回贈紀念品。
他說,該教授讚揚我國擁有一間獨特跨族群的廟宇,在社會上體現出各族群團結包容與和諧,也反映了宗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教授將所見所聞帶回日本分享,引起該國國民關注,不排除今年來臨的盛典將有來自日本的民眾參與。”
出席記者會成員有副主席伽裏森、理事威特林甘及黃鴻華兒子黃治錦。

■唯一共融廟宇 耗資300萬
全國僅有的華印文化共融的廟宇就在野新,記者專程到訪耗資約300萬令吉,於2019年落成的我國首間華印合璧的廟宇。
從外觀望廟宇建築,正門為紅彤彤的中華式建築風格,廟宇中庭為南印度風格,正門左邊有一座中華式大香爐和一座象神神龕,右邊則是一座九大行星廟。
此廟建築風格和空間布局基本上反映了南印度式,神祗方面屬濕婆係。其中大伯公廟屋脊兩端采用雙飛燕的形式,中央是雙龍爭珠。
該廟供奉三大主神為印度元帥、印度觀音及大伯公,而大伯公的陪祀有關帝聖君及趙虎元帥。
該建築重金禮聘14名來自印度的工匠修建,中華特色的神廟則由峇株峇轄承包商負責。
整體建築大量雕刻華印神明,包括戰神穆魯甘、濕婆、象神、甘達婆、守護神及各種神獸等等,美輪美奐。

■印度元帥
印度觀音 同坐神轎出遊
大伯公
黃鴻華指出,遊行時,印度元帥(Sri Maturai Veeran)、印度觀音(Raja Karumariamman)及大伯公將同坐在一個神轎上出遊,各族群舉同慶祝,展示出我國獨特的宗教文化景觀。
他說,7月7日晚間8時正舉行大神拿火爐遊行,8日晚間8時在廟舉行參拜儀式,9日為年度慶典,上午7時半開始舉行,中午12時舉行盛大參拜活動,中午12時半聚餐,下午4時半過火路,晚間7時半在廟外範圍遊行和播放電影。
他說,10日下午5時舉行大神花車遊行,從新邦加容人民房屋出發,經野新大街、巴刹、格魯比路、柏馬達花園,然後返回廟宇。善信歡迎在路旁參拜,並自備:香蕉、花、椰子、水果、印度香及Sudum(一種供品)。

■華印理事占半 用國語交流
擁有逾70年曆史的印度廟與大伯公廟,發展期間經曆了神龕時期、草創時期和擴展時期,最終在2019年舉行了重建竣工儀式,成為一座規模宏大的廟宇。
印度廟與大伯公神龕初期是各別在同一範圍進行供奉,在神龕時期和草創時期,廟宇起初供奉石頭和神像照片,位於一棵樹下,建築非常簡陋。
然而,印度廟與大伯公廟在約40年前聯合之後,廟宇經曆了擴展階段,近10年來得到迅速發展。
黃鴻華說,聯合的機緣源自神的啟示。在整個聯合過程中,華裔和印裔理事都合作順利。
廟宇的理事會成員包括主席、副主席、財政、理事、乩童和祭司等職位,皆由華印裔各半人數擔任。
黃鴻華擔任該廟的主席已超過20年,理事會在開會期間都使用國語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