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12日訊)培風中學今年首次與盧森堡Vauban國際學校,舉辦交換生計劃,活動內容豐富多元,以兩國之間文化交流為主,包含民族特色、宗教習俗、傳統服飾、民俗文化、在地飲食文化等。
盧森堡Vauban國際學校18位學生在兩位領隊老師帶領下,於3月31日至4月7日到培中交流。而培中則是在6月20日至7月1日,在王嘉顯學務副校長及葉伊寧老師帶領下,啟程前往盧森堡Vauban學校。

盧森堡交換生計劃是培中學生走出國門的交流活動,兩校積極推動國際交流計劃目的,讓兩國學生有機會踏出校園,接觸來自不同國家及背景的人,體驗兩國不同民俗文化的同時,從中交流學習。
交流團領隊老師王嘉顯指出,透過這次交換生計劃,讓彼此有機會觀察到東西方教育之間差異和相似之處。

他說,Vauban學校采用選課走班製課堂模式,與東方固定時間表和班級教學方式,形成明顯對比。此外,該校放棄傳統厚重課本,使用先進iPad電子書,這在東方教育中不常見。
“該校注重學生自我管理,鼓勵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嚐試和探索,發現自己興趣和夢想。這與東方應試教育、灌輸式教學和升學主義,形成鮮明對比。”

王嘉顯說,盡管存在差異,他們也能找到一些相似之處,即兩種教育體係都致力培養學生知識和技能,為升學或就業做準備。
“這次長途學習旅程安排幾天家庭寄宿生活和幾段自助行程,旨在讓高中生學會自立和獨立。學生不僅收獲寶貴知識和經驗,還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自主管理能力及適應應變能力。”

葉伊寧:體會東西方文化差異
另一位領隊葉伊寧老師指出,透過這次交流,讓彼此有機會實際體會東西方文化及教育差異。
她說,在培中,校方重視規矩及團體生活,而Vauban學校重視個體發展,每位學生可選擇自己有興趣科目,在課餘時間自行安排自己活動,可離開校園或到學校任何一個開放空間。在他們的認知裏,隻要沒有上課,他們可以做想做任何事情。

“從文化角度出發,兩國文化差異更大。以最基本飲食為例,西方國家的人不愛吃米飯及面類,且一日固定三餐,每一餐分量都非常大,會有前菜,主餐及甜點,即便是學生食堂也是如此。”
“我想每位學生在旅程都有自己不一樣的感受,得以讓學生認識社會上會有許多形形色色的人,日後也更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包容與自己背景不同的人。”
了解歐洲民俗風情
◆理一愛同學鄭宇升
透過這一次計劃,有機會了解東西方教育製度和學校體製的差別,尤其到了盧森堡,更是親自體驗到這種文化差異。從學校來談,兩國之間就已差之甚遠,Vauban學校設施比較齊全,上課方式也比較接近大學且高科技;而培中就比較多團體活動和外出的機會。

我的學伴性格內向,比較慢熱,所以都是我主動找話題聊天,也因為這樣,加強照顧人的能力。當然,從他身上也學到了不少,尤其是到了盧森堡後,每當遇到一些問題時,或是對歐洲人一些生活習慣有些好奇時,他也會向我解釋,讓我了解歐洲民俗風情和生活方式。
此次交流計劃,最重要的是拓展自己朋友圈,除了認識同樣參與計劃的同校朋友,當然還包括盧森堡的同學們。
交換生的經驗,畢生難忘,希望如此有意義的活動能延續下去,讓更多同學有學習的機會,為自己的理想邁進,同時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增廣見聞,開拓視野。
建築令人歎為觀止
◆理二孝同學楊欣靜:
在歐洲見到的建築令人歎為觀止,哥特式建築、羅馬古跡和大教堂,每個都讓人忍不住駐足觀望。
透過本次交流,讓我感受到在盧森堡生活的人,不止在生活上過得舒服,精神也非常富足,他們會給自己很多空間去做事及決定,這和我們的國家非常不同。
我也感受到西方與東方教育的不同,西方教育的開放,讓你感受到這個社會多的是出路,而且他們也不把考試當成一個競賽,更多是一個考驗自己學習成果的測試,但在東方教育體製恰好相反。

在與學伴相處中,感受到因為文化的差異,彼此對許多事情的思考和想法完全不同。在我們的文化裏,我們應先為他人著想,如果讓他人不方便,就應換一個方法去做事,但在他們的文化裏,自己想要的才是最重要的。
這次交換生活動讓我體會到很多人生第一次,歐洲真的是一生中不去一次會後悔的地方,希望大家有機會都能出門去看看,這個世界絕對不隻是書本,或互聯網上所說的樣子。
開闊視野增加了解
◆理一愛同學呂鑫宇
參加這次活動後,提高英文水平,與學伴及家人主要是以英文為溝通語言。
在4月學伴到培中時,我學會了待客之道,但本次到盧森堡,則學會了作客之道,這我更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經過這次交流,不僅開闊視野,也增加對西方國家的文化和了解。
享受路上自由空氣
◆理二孝同學許齊恩
參觀外國學校,讓我了解到當地校園給了學生自由創作與想象空間,大家沒有很多功課壓力,團隊合作活動、藝術創作與自我表達等作品都貼滿牆面,在那個國度,感覺大家很快樂,思想很自由。
在交換期間,我與學伴都是搭巴士回家,一路上,我們穿越大街小巷,然後再下車走進小鎮,接著步行回家。我很享受那個走在回家路上,四周都有著種滿花草的小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