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29日訊)育賢學校董事長拿督鍾譚安說,校方面對最大問題是,校前山坡泥土嚴重流失,籬笆傾斜,路面破裂,而雲英梯階的溝渠出現裂痕,唯恐重蹈峇冬加裏露營地的覆轍,影響學校建築物的結構,危及師生的安全。
他指出,今年初,校方除了致函教育局,也先後知會公共工程局、土地局及市議會尋求幫助,但所得回複是,育賢是政府資助學校(半津學校)需尋求教育部的幫助。

他說,野新公共工程局派員實地考察後,擬了一份報告書,建議興建耗資85萬令吉的梯形圍牆以防土崩。董事會也邀請馬六甲董聯會及多位發展商來視察,以了解有關情況。
“為了一勞永逸解決問題,我們懇切希望教育部能施予援手,盡早把令人憂心忡忡的問題解決,對於有關防止土崩的工程,我們也會垂詢專業人士提供有關技術,以免有後顧之憂。”

他說,今年在獲得教育部撥款後,董事會即在山坡籬笆前的地點建築長約120尺長的溝渠,以疏通雨水的流動,防止急降的雨水流下山坡,造成更多的泥土流失。雖然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但至少能在短時間防止更多的泥土流失,減少土崩的機會。
鍾譚安昨晚出席該校創校95周年紀念晚宴致詞時,如是說。
此外,他說,育賢學校創校95年以來,為國家社會造就不少社會精英和專業人才。在野新社會人士、廣大的校友及熱心華教前輩們的精誠合作之下,育賢學校也被公認為野新華教與文化的搖籃,這裏不但是鄉親父老的希望,也是華裔子弟的未來。希望大家與董家協共同努力,負起維護華教的責任。

鍾譚安:年輕人外流 學生少了
鍾譚安說,育賢學校也面對學生來源的隱憂,目前,學生人數不到200人,教師隻有約18名。
他說,時代的演變,人口流動,年輕人外流,地區發展的停滯,造成該校學生人數急速下降。
他說,創立於1928年的育賢學校,早期設在野新衛理公會的地址,二戰結束後,野新原有三所華小,即培新華小、晨鍾義學和育賢華小的董事會,經過協商把三所學校合並,定名為野新華僑公立育賢學校。
“後因學生人數劇增,董事會購買現在的校址,1953年正月,新校舍正式啟用。1960年至1981年,由於學生人數增加,學校3機構數次展開籌款,增建課室。”
他希望後輩了解先賢為華教獻身奮鬥的艱辛曆程後,加入維護華教的行列,成為董家協成員,共同為華校的建設和發展獻力。
學校進行多項工程
鍾譚安指出,近年來,育賢學校在建設方面進行了多項工程。
他說,包括多年前先後耗資35萬令吉興建多元用途有蓋籃球場、以32萬令吉重修破損的4樓天台、近5萬令吉修複5間課室的牆面,同時籌獲17萬餘令吉重建食堂,添置網絡及軟體設備,董事部也撥出2萬餘令吉。

他指出,這些耗資近90餘萬令吉的各種工程和設備,除了獲熱心的社會人士資助,大部分捐款來自曆屆校友的慷慨解囊。
“董家協在添增設備方面,從不敢有絲毫的怠慢,我們通過‘一步一腳印’的方式,在籌款過程中,與校友們聯係與配合,在籌獲足夠款項後,工程終於順利建竣完成。”
他說,育賢的校友是該校在籌款的最大支柱,也是最忠實的支持力量,他代表董家協向校友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謝意。

“歡迎林慧英來宣布好消息”
甲州行政議員謝守欽說,育賢學校面對的土崩問題,希望教育部副部長林慧英近期能夠親臨學校宣布好消息。
育賢學校慶祝創校95周年晚宴,邀請林慧英出席,由謝守欽代表。
謝守欽致詞說,本身是育賢校友,感謝母校栽培。他早前宣布撥款4000令吉,晚宴上再宣布加碼5000令吉給育賢,其父親也捐出5000令吉,希望積少成多,幫助學校。
他說,華小在我國扮演一定角色,許多友族在華小讀書,顯示國民團結在華小不是問題,希望華小、華社,給予團結政府支持,相信在政府領導下,我國未來尤其經濟發展會更好。
除了學生呈獻表演,會上也舉行切蛋糕及移交捐款儀式(近10萬令吉)。在場者有籌委會主席羅伯庭、家協主席黃誌偉、校長魏昌華、馬來西亞華小校長協會總會長鄭國華、甲董聯會主席蕭漢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