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馬六甲頭條|近百年曆史家族生意 三代同堂 製天公面
(馬六甲17日訊)入夜以後,大街小巷變得無比寧靜,但三寶井一家老店鋪依舊燈火通明,老中少的雙手都停不下來,三代人為正月初九天公誕供品——“天公面”製作,忙得不可開交。
初九天公誕對福建人而言,素有“天公大過年”的說法,對李家來說,也是一年一度最忙碌的時刻。三代人,從七旬阿嬤到8歲孫子齊聚在三寶井門牌54號“新德發”,一起動手做面、卷面、賣面,攜手投入逾20小時的天公面製作與出售過程。

祖籍福建南安的李建發(46歲),是“新德發”三寶井傳統白面第三代傳人,這門延續近百年曆史的家族生意,於1930年代開始至今,每年於天公誕前夕,總動員製作一年才會製作一次的天公面,遂在初八清晨四、五時開始,售賣天公面。
李建發接受《中國報》訪問時說,李氏一家大小和友人每年正月初七上午,以製作天公面開啟忙碌的一天,早上先做了一輪天公面、休息、傍晚再投入製作,一直做到半夜三更,休息片刻後,在天未破曉便開始售賣天公面,直到上午11時,才結束一切勞累。
“新德發”坐落在三寶井永盛巴刹前,其他售賣天公供品的小販,也會“摸黑”擺攤,售賣燒肉、糕點及水果。“新德發”一邊做面,一邊風幹面條,再將一袋袋家人們親手製作及包裝的天公面,交到市民手中。
年老一輩一般購買12個天公面,寓意一年12個月,以感謝神明每月的關照,閏年則供奉13個天公面;年輕一輩則趨向購買三、五個天公面,拜完以後可冷藏一周,吃下肚也寓意“吃平安”。


人手卷面 繁瑣耗時
天公面的製作過程,聽起來不難,但過程中涉及許多“人手工”,令需要大量生產的天公面變得更繁瑣、耗時,惟也多了一份手作的溫度。
李建發說,天公面的製作過程,先打面粉、出面條、洗面,再放冷,遂需要人手“卷面”,顧名思義就是用手將一定分量的面條,卷成團狀。
“天公面的特征,除了低鹼、無油,面條中也有兩個洞,代表著天公雙眼。人們供奉天公面,除了寓意長壽,也為感謝天公保佑。”
他說,天公面於公公年代便存在,更是拜天公必不可少的供品,惟隨著時代變遷,天公面逐漸失傳,製作天公面的人士更屈指可數。
他指出,他在10年前,因父親李峇峇逝世而接手經營“新德發”,平時專賣傳統白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