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马六甲头条|近百年历史家族生意 三代同堂 制天公面
(马六甲17日讯)入夜以后,大街小巷变得无比宁静,但三宝井一家老店铺依旧灯火通明,老中少的双手都停不下来,三代人为正月初九天公诞供品——“天公面”制作,忙得不可开交。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初九天公诞对福建人而言,素有“天公大过年”的说法,对李家来说,也是一年一度最忙碌的时刻。三代人,从七旬阿嬷到8岁孙子齐聚在三宝井门牌54号“新德发”,一起动手做面、卷面、卖面,携手投入逾20小时的天公面制作与出售过程。
祖籍福建南安的李建发(46岁),是“新德发”三宝井传统白面第三代传人,这门延续近百年历史的家族生意,于1930年代开始至今,每年于天公诞前夕,总动员制作一年才会制作一次的天公面,遂在初八清晨四、五时开始,售卖天公面。
李建发接受《中国报》访问时说,李氏一家大小和友人每年正月初七上午,以制作天公面开启忙碌的一天,早上先做了一轮天公面、休息、傍晚再投入制作,一直做到半夜三更,休息片刻后,在天未破晓便开始售卖天公面,直到上午11时,才结束一切劳累。
“新德发”坐落在三宝井永盛巴刹前,其他售卖天公供品的小贩,也会“摸黑”摆摊,售卖烧肉、糕点及水果。“新德发”一边做面,一边风干面条,再将一袋袋家人们亲手制作及包装的天公面,交到市民手中。
年老一辈一般购买12个天公面,寓意一年12个月,以感谢神明每月的关照,闰年则供奉13个天公面;年轻一辈则趋向购买三、五个天公面,拜完以后可冷藏一周,吃下肚也寓意“吃平安”。
人手卷面 繁琐耗时
天公面的制作过程,听起来不难,但过程中涉及许多“人手工”,令需要大量生产的天公面变得更繁琐、耗时,惟也多了一份手作的温度。
他说,“新德发”每年需制作上千个天公面,应付门市顾客需求。
李建发说,天公面的制作过程,先打面粉、出面条、洗面,再放冷,遂需要人手“卷面”,顾名思义就是用手将一定分量的面条,卷成团状。
“天公面的特征,除了低硷、无油,面条中也有两个洞,代表着天公双眼。人们供奉天公面,除了寓意长寿,也为感谢天公保佑。”
他说,天公面于公公年代便存在,更是拜天公必不可少的供品,惟随着时代变迁,天公面逐渐失传,制作天公面的人士更屈指可数。
他指出,他在10年前,因父亲李峇峇逝世而接手经营“新德发”,平时专卖传统白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