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15日訊)疫情那一波緩和後,再迎來通貨膨脹這一波,以致亟需愛心飯盒填飽肚子的弱勢人群,有增無減。
古城是個有愛的州屬,義工們風雨不改堅守崗位,隻為確保州內獨居老人、病患、失業、低收入群體等,每天有一份愛心餐,以祭五髒廟。


一份愛心餐暖一個人的胃,不知不覺暖了幾年。一些人已不在世,一些人有了工作能力而自動讓賢,但依舊有許多受到通脹衝擊的人士,需要一餐飯填飽肚子,且求助的人數日趨增多。
武雅拉也商家與居民協會主席梁證法位於祈安律的報攤,每天迎來數百名弱勢人群到報攤取餐,將700份愛心餐清空。
由老年及中年義工組成的義工團隊,每天清晨5時許開始在祈安律後巷淘米、切菜、烹煮愛心餐,再盛菜、打包,送到不能外出的照顧戶住家。
梁證法指出,義工們早在疫情前,開始派送愛心餐,直至疫情來襲,許多人因丟失工作,以致需要愛心餐的人士,瞬間上揚至逾千人。
他接受《中國報》訪問時說,經濟一年不如一年,人們先是受到疫情打擊,如今再面對通脹影響,對低收入群體影響甚大。
“如今一碟經濟飯要價七、八令吉,以目前的收入水平,對許多中下層人士來說是一大筆開銷,一些家庭還要承擔孩子學費、醫藥費及其他各種雜費。”

“一些人身為一家之主,自己沒得吃沒關係,但孩子也得吃。如果連孩子都無法喂飽,將導致一些人萌生歪念,一家人共赴黃泉。”
他說,義工團每天分三階段烹飪300包愛心餐,另400份午餐則有社會善信人士及社團組織報效。

重審受惠名單 調整發飯天數
峇章慈善基金“溫胃暖心餐”計劃,於2020年啟動至今,為了更針對性幫到有需要的家庭,從而避免浪費食物情況,該基金去年2023年中旬重新審核與規劃,同時調整發飯天數。
該基金關懷組主任蘇楠福指出,疫情於2020年來襲,行動管製令導致許多人手停口停,該基金於是發起“溫胃暖心餐”計劃,向需要者派出150份愛心餐點。
他說,隨著各行各業逐漸複蘇,不少照顧戶重投社會工作,加上一些已不在世,因此該基金於2023年5月1日議決暫停計劃,耗時一個月登門拜訪審核,重新整理受惠人名單。
“經過一系列審核,我們最終將飯盒數量從原本150包縮減至100包,同時將分飯天數,改為每周四、周五及農曆初一、十五。”


“能幫多少 就幫多少”
峇章慈善基金營運經理謝培根指出,盡管疫情後複蘇,世道變好,但社會依然有許多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因此該基金也堅持落實“溫胃暖心餐”計劃,能幫多少則幫多少。
他指出,在該計劃下受惠的人士涵括三大種族,然而要讓該計劃能長久延續下去,還有賴於社會人士、社團組織身體力行支持。
他說,除了“溫胃暖心餐”計劃,該基金也有救傷車服務、傷口護理及“愛心關懷計劃”社區服務等。
該基金每周四及周五愛心餐,由秀珍娘惹小廚及林鎮藩會賓樓每月輪流烹飪,初一十五飯盒則由青山侯王二公廟及白龍王公自行烹飪,再由義工負責打包。
義工熟練打包完所有飯盒後,第一站先到武吉卑亞都,將部分飯盒送給沒有交通、不便外出的照顧戶,再趕回峇章慈善移交飯盒給登門自取老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