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6日訊)遊客、旅巴日趨增多,加上配合無車區計劃落實的改道措施,無形中將大量車輛及交通堵塞情況,遷移至荷蘭街,導致該老街道無時無刻,都在大塞車。
更令人憂心的是,原已出現大小裂痕的荷蘭街建築物,面對重型交通工具路過時伴隨的震動,使得老街道上擁有百年曆史的古老建築物,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甲州政府秉著維護世遺紅屋區建築物及減碳理念,於河邊街落實無車區計劃,避免交通工具引起的震動,破壞紅屋區建築物。
惟無車區,加上吉靈街改道計劃,無形中將大量車輛引入荷蘭街。旅巴、羅厘也在狹窄老街道中穿梭,以致荷蘭街道面臨前所未有的“全天候”堵車情況。
塞車情況間接性也造成巴刹南馬路塞車。該橫街的車輛因面臨荷蘭街高車流量情況,因而無法駛出路口,導致堵車情況不斷上演。

哥打拉沙馬那州議員劉誌俍指出,州政府為“解救”河邊街古跡及建築物,苦了荷蘭街及吉靈街,卻沒有擬定全面方案,解決問題。
劉氏接受《中國報》詢問時,認為州政府必須以維護古老建築物為首要條件,禁止重型羅厘卡車駛入荷蘭街
“希望馬六甲曆史城市政廳重視有關建議,關注有關情況,尤其交通小組。”

他說,市政廳在世遺區一帶增設許多旅巴泊車位,惟也必須嚴格執法,禁止旅巴進入世遺核心區。
“無論是卡車、旅巴或拖格羅厘的重量與震動,對古跡建築物都會帶來禍害。尤其世遺區路口已多次上演旅巴或拖格羅厘,卡在路口的情況。”
他指出,倘若市政廳始終無法在世遺核心區執法,禁止重型車輛出入,他將在州議會上,以哥打拉沙馬那州議員身份,直接向州政府提出有關看法。

■路人遊客難行走
★譚子健(荷蘭街商家)
荷蘭街車流量顯著增長,由於該街道是世遺區要道,乃交通工具必經之路,因此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車流量增加,令使用人行道的路人及遊客更為困難。
由於人行道狹窄,以往車流量沒有今時今日那麼多時,路人能走在路上;如今車輛眾多,路人隻好共用人行道,導致難以前行。
顧客群主要以路人為主,交通堵塞反而提高生意量。惟一些顧客離開前招來電召車,卻因車流量高,造成電召車難以停泊,過長的等候時間將引起後方車輛不滿而鳴笛。

大輛重型交通工具進入荷蘭街,也加速道路損壞情況。
■ 未真正解決問題
★陳益龍(巴刹南馬商家)
當局禁止大量車輛駛入紅屋區,便落實無車區計劃,無形中將塞車問題轉移到老街一帶,治標不治本,沒有把問題真正解決。
荷蘭街車流量一向很高,惟以往隻會在特定時段塞車,如今是全天候塞車。
荷蘭街堵車也造成巴刹南馬路大塞車。雞場街車輛進入巴刹南馬路,卻面對巴刹南馬路車輛難以駛出荷蘭街情況,導致巴刹南馬路不斷大塞車。
荷蘭街也是世遺區,且還有街坊定居,遠比無人居住的紅屋區,來得更加珍貴。
荷蘭街世世代代的街坊,耗資上百萬令吉維護曆史建築物,州政府卻不斷將古老建築物推向惡化。

■ 建築物每天掉粉塵
★謝碧顏(荷蘭街商家)
隨著遊客越來越多,旅遊巴士也越來越多。旅巴路過時引起的震動,也越來越頻繁。
荷蘭街建築物曆史悠久,沒有多餘的觸碰,建築物都會落下粉塵,每一天需要清理。
重型交通工具不斷路過,必定對建築物造成不必要的影響與破壞。
雞場街已禁止旅巴進入,荷蘭街也應增設高度限製欄,禁止重型交通工具進入,讓老街建築物受到應有的保護。

■古老鬥拱被撞毀
★Serge Jardin(荷蘭街居民兼法國曆史研究員)
荷蘭街建築物屋身多處,明顯可見大大小小的裂縫,皆是長年累月各種因素所造成。
一些建築物屋身鬥拱,也因重型交通工具路過,不慎將具曆史價值的鬥拱給撞毀。
建議州政府能采取應對措施,包括在荷蘭街增設路拱或減速線,減緩交通工具行駛速度,尤其有關措施也能避免夜間交通事故發生。

荷蘭街普遍上於夜間發生交通事故,主要因酒鬼夜歸,快速行駛導致車禍發生。
州政府近期也在荷蘭街進行重鋪瀝青計劃,惟施工前並沒有將陳舊的瀝青鏟除,導致道路逐漸增高。
若政府一貫地如此施工,古老建築物的階梯遲早會被瀝青“吞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