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馬六甲頭條|患者年輕化 非不治絕症 癌症可防能治不可怕
(馬六甲18日訊)患上癌症不等於死亡,也不是人們誤解為的不治絕症,其實癌症可防能治,更不可怕。
讓癌症在人們思維裏根深蒂固,包括療程過程的負認知,化療痛苦等,衝擊了病人對治療的信心,甚至產生不良行為反應和出現情緒化特徵,對病人構成了生理、心理和療效影響。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癌症已超越心腦血管疾病,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主要殺手,發病率與年齡更逐漸年輕化。
馬六甲癌症協會負責人巴努慕拉裏接受《中國報》訪問時說,我國衛生部統計,截至2023年國內癌症病例記錄共有149萬3669例。僅是2022年,我國新增了5萬1650例新癌症病例,預計到了2040年,人數將增加一倍。
“國內的乳癌病發率仍然是最高,2012年至2016年,每10萬女性中有101.6人確診患癌,2017至2021年,每10萬女性中有120.8人確診。”

她提到,女性常見的癌病發率,排名分別是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子宮頸癌、淋巴瘤、甲狀腺癌、白血病癌和肝癌。
“2017至2021年馬來西亞國家癌症報告,馬來西亞常見癌症為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淋巴瘤、肝癌、攝護腺癌、白血病癌、鼻咽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

男性方面,常見癌症是肺癌、攝護腺、肝癌、淋巴瘤、鼻咽癌、白血病癌、非黑色素瘤皮膚癌、胃癌和胰腺癌。
“2012年至2016年,每10萬男性中有86.1人患癌。2017年至2021年,每10萬男性中有107.3人患癌。
75歲以上發生率最高
巴努慕拉裏說,癌症是一種影響每個年齡層的疾病,75歲以上是癌症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
她指出,生活形態或飲食習慣,都有機會造成癌症病發的原因之一,日常飲食和生活方式,確實會增加或降低罹患癌症風險,如吸煙、飲酒或缺乏運動、保健等,患癌風險就會增加。

她說,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癌症是全球人類主要死亡導因之一,2020年有近1000萬例死亡是由癌症造成,而當中有三分之一的癌症死亡源自煙草,接著是高體重指數、酒精、低量的水果與蔬菜攝取,其他因素是空氣汙染造成人類患肺癌指數增加。
她透露,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約30%癌症病例是由人類乳突病毒和肝炎等致癌感染引起。無論如何,癌症如果能得到及早發現和有效治療,許多癌症是可以治愈的。\
全球每年40萬U19少年患癌
巴努慕拉裏說,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球每年估計有40萬名年齡1至19歲的兒童、青少年罹患癌症,最常見的兒童癌症類型包括白血病、腦癌、淋巴瘤和實體腫瘤等。

她說,高收入國家的80%以上癌症患童者能獲得治愈,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預計不到30%的患童得到治愈,而且兒童癌症通常無法通過篩檢來預防或識別。
她透露,大多數兒童癌症可以通過非專利藥和其他形式治療,包括手術和放射治療。可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因為缺乏診斷、誤診或延遲診斷,造成兒童、青少年癌症難以獲得治療,甚至有些病人放棄了治療。
甲癌症協會歡迎民眾諮詢
巴努慕拉裏說,馬來西亞癌症協會注冊於1966年,屬於非營利、非政府組織的慈善機構。協會由已故拿督達馬林肯醫生創立,他也是我國首位腫瘤醫科專家,目前的全國主席是慕拉裏醫生。該協會會所由我國第二任首相敦阿都拉薩開幕。

她說,馬六甲的該中心在市區王金輝路,提供了成人與兒童癌症病人諮詢、治療和康複服務,並設有康複中心、小禮堂、會議廳、輔導室等,同時與私人企業、其他非政府慈善組織和政府部門配合,提供癌症防範覺醒運動、講座、教育、宣傳等,走入中小學、大專院校和各社區。
她透露,癌症可以通過化療、治療、手術合並化療、放射治療、免疫療法、標靶治療、荷爾蒙療法等方式處理,治療取決於癌症的類型、癌症發現階段、病人的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