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19日訊)馬六甲培風中學舉行“感恩華社與培風同行”活動,頒發感謝狀給華社鄉團代表,以表達對他們百年來支持的感激之情。
該校今早除了頒發感謝狀給54家地緣及血緣會館及宗鄉團外,校長黃雪萊也向各華社代表彙報校務,隨後為出席者導覽校史室。
視頻:馮靖評
董事長史進福致辭時指出,該項感恩活動獲得54家地緣與血緣會館及宗鄉團體參與,超過1961年紀錄,證明馬六甲華社百年來不離不棄與培風同行。
他指出,今天集中邀請宗鄉團體,是先聚焦在血緣和地緣團體。因為,在這兩個區塊範圍內,涵蓋馬六甲政經文教界精英,有很多領導也是商會組織、宮廟等組織負責人。
他說,他們動機非常單純,就是邀請大家來學校當面說聲謝謝,感恩華社這一百多年來對培風所作出的貢獻,讓大家知道培風與華社的過去、現在,一起展望培風的未來。

史進福說,這幾年因要籌辦培風校史館,他們更細致梳理校史資料。當中,發現培風與華社有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緊密關係,包括鄉團、社團、商會組織、宮廟團體,層層疊疊錯綜複雜關係,也一脈相承的力挺培風。
他說,很多會館鄉團、宗祠組織的領導,都是兼任商業組織的重要職務,他們的身分經常是重疊,當中有不少前輩,同時也擔任培風學校、培風中學的董事。他們不僅為商會事務煩心,也為培風的校務而牽掛。
另外,他說,培風中學校慶在1960年後,節目變得更加多元化,分工也更為精細,而校慶義賣是靠各個鄉團的婦女組,積極參與撐起半邊天,讓每年培風義賣陣容,變的越來越龐大。

■培風曾是甲華教基金受惠者
史進福在會上分享一個鄉團和商會組織的故事,在獨立前英國殖民時代,有一個較少人知的“馬六甲華人教育基金”,它是在英殖民政府華民司倡議下成立,而培風也曾經受惠。
“雖然是由華民司倡議成立的基金,但可惜的是,他們隻是同意華人自行籌款支助華文教育,而英殖民政府不承認這項基金,所以不給予注冊。”
他說,當時,老總務張雅出對此事感到非常遺憾,而該基金在完成階段性曆史任務後,就悄然退場。

此外,培中校長黃雪萊指出,就讀該校的孩子在升學方面有很大靈活性,可以申請全球各地大學,唯獨我國國立大學無法申請。
“培中致力於為學生提供國際化學習平台,包括國際交換生項目和清華署期班等活動,讓學生跨文化交流,為未來升學和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