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华人碑铭研究工作坊 剖析碑铭历史意义
(马六甲2日讯)马六甲华人碑铭研究工作坊汇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独立研究人员,共同探讨甲清华宫、青云亭、大伯公及其他文化遗产,深入剖析碑铭的历史意义,并拓展参与者的视野。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工作坊今日在马六甲马来西亚国际郑和研究院举行,吸引大约60名参与者,促进跨学科的交流。
工作坊是由新纪元大学学院文学院东南亚学系及林连玉基金文化资产保存委员会主办;马六甲讲古堂、马来西亚国际郑和研究院和清华宫联办。
清华宫主席侯罕利致开幕词时指出,清华宫是一座非常特别的老庙,也是马六甲南区极具代表性的庙宇,而该宫至今仍维持着一百多到两百年前的管理系统。
他说,该宫底下分16区来管辖, 其理事就来自这16区的代表,而清华宫就是这个一大片地区的代表老庙,大家都来祈求朱府王爷保佑。
他分享道,清华宫在2017年复办王舡做王醮时,很幸运请到马六甲文史研究者赖碧清为该宫进行记录。赖氏和吕世聪将该宫碑铭文物逐一记录,找出那些未曾被记录或已遗失的碑铭,同时追溯了王舡碑、创庙人和捐地人的信息,积累大量珍贵资料,最终整理成4本书,让清华宫找回许多已经消失的历史,实属非常珍贵。
他说,若这些历史没有被妥善记录,失去的不仅是清华宫的历史,还有马六甲华人历史的重要部分,而这些历史将会被彻底遗忘。
“老庙里的碑铭不仅记录这间庙的历史,若将它们汇总起来,就是我们华人早年的整体史。”
■侯罕利:课题多元 内容丰富
侯罕利提到,这次工作坊课题非常多元,有些内容更是难得一见,例如薛佛记的像赞、六圣府、惠州会馆的神祖牌、三多庙的矿家、甲必丹盛明利、马接拿督公的华文碑、清华宫的王船碑,及马六甲基督堂的米怜碑等,当然也少不了青云亭碑铭研究,内容极为丰富。
他说,借助这个难得机会,希望大家齐心协力研究马六甲历史,同时清华宫也恳请大家将这两天发表的研究成果收集起来,出版成书。
“若大家不介意,本宫愿意承担出书的工作和费用,为马六甲的历史留下实际的成果,并希望这些研究成果不会在讨论结束后就消散无踪。”
出席者包括新纪元大学学院马来西亚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廖文辉,及马六甲马来西亚国际郑和研究院主任李振城等。
■马六甲华人碑铭研究工作坊大会发表人与讲者:
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助理教授白伟权、新加坡独立研究者吕世聪、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廖筱纹、新加坡社科大学中华学术中心兼任研究员庄钦永、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研究员阮涌和、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讲师邱继来、新纪元大学学院教育系助理教授张伟隆、厦门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郑莉、马六甲清华宫主席侯罕利、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助理教授莫家浩、小豆豆书坊负责人周建兴、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博士生钱进逸、玛拉工艺大学语言学院高级讲师叶俊杰、玛拉工艺大学讲师曾衍盛、马六甲文史研究者和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博士生谢培根、马六甲文史研究者赖碧清、新纪元大学学院马来西亚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廖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