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今日马六甲 > 甲市专线

传统海南面包

文 文 文

今日马六甲头条|口感朴实 年轻人不爱 海南面包 恐消失

(马六甲10日讯)曾是马六甲人早餐首选的,如今因市场需求锐减而逐渐式微,未来甚至可能面临消失的危机。

现年75岁的王振义接受《中国报》记者访问时坦言,他自14岁起售卖海南面包,见证了其由盛转衰的过程。

■王振义指传统海南面包也有咖啡店面包之称,外观简单而古朴,如今的年轻一代不再青睐。
■王振义指传统海南面包也有咖啡店面包之称,外观简单而古朴,如今的年轻一代不再青睐。

他说,该传统面包逐渐被更精致的面包取代,尤其年轻一代已不再偏好这种口感朴实的面包。

他谈到,海南面包在早期(1980年代至2000年代)深受本地咖啡店欢迎,旺季时能售出8盘(数十粒)面包。

“随着许多传统咖啡店的关门,仅剩少数老顾客仍坚持购买,一些从小吃惯这种面包的人偶尔回头光顾。而如今的年轻消费者则大多选择口感更软、外观精美的面包,逐渐冷落了海南面包。”


■8粒海南面包为一盘,每两粒价格为3令吉,4粒为6令吉。
■8粒海南面包为一盘,每两粒价格为3令吉,4粒为6令吉。

王氏举例,以前鸡场街有5家咖啡店固定进货,如今仅剩一家。

他无奈地指出,一些传统咖啡店因租金昂贵及后续无人而结业,新兴的现代咖啡馆对海南面包需求减少,使他的生意大受影响。

王振义说,海南面包的制作工艺简单,主要原料包括淀粉与白糖等,口感独特。

“早年的马六甲华人一般只会制作馒头和包子,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海南面包逐渐成为本地人喜爱的食品之一,广泛出现在早餐桌上。”

■王振义将2粒顾客购买的海南面包削面包皮,因为多数的顾客都不爱吃口感乾涩的面包皮。
■王振义将2粒顾客购买的海南面包削面包皮,因为多数的顾客都不爱吃口感乾涩的面包皮。

他说,如今这种简单而古朴的面包逐渐被年轻人淡忘,需求明显减少。

他对此不无感慨,认为这不仅是口味的变化,更是马六甲饮食文化记忆的渐行渐远。

■2粒海南面包能切出逾10片面包,可直接食用或涂抹酱料,进行蒸或烤都行。
■2粒海南面包能切出逾10片面包,可直接食用或涂抹酱料,进行蒸或烤都行。

王振义:卖了50多年 坚持老本行

从14岁起开始沿街售卖海南面包的王振义,至今仍坚持他的老本行。

尽管年过七旬,收入也不如往年,他依旧选择在每周二至周末清晨6时许骑摩哆出门,将海南面包送至市区传统咖啡店和周边居民手中。

王氏早年居住在东街纳,靠骑三轮车穿梭于市区售卖海南面包,如今搬迁至玛琳地区,已改用摩哆减少体力的消耗。

他坦言,继续售卖海南面包不仅是为了维持生计,也是为了保持心态积极。

王振义也会于上午约9时在三宝井巴刹前的老店为一些老顾客售卖海南面包。
王振义也会于上午约9时在三宝井巴刹前的老店为一些老顾客售卖海南面包。

王氏是有家庭与孙辈,他认为出来工作能让他有机会与老朋友、老顾客交流,避免患上老人痴呆症。

随着海南面包的需求减少,厂家如今仅在每周生产五天,因此王振义也只能在这些时间段内割货并售卖。

他感慨道,海南面包的生意不如从前,担忧这种传统美食或许将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王振义一般于每周二至周末的清早6时许开始骑摩哆从住家出发前往东街纳、甘榜拉班、峇章、鸡场街、三宝井、文西阿都拉、新路等等的一些咖啡店售卖海南面包,并直到约上午10时许结束。
■王振义一般于每周二至周末的清早6时许开始骑摩哆从住家出发前往东街纳、甘榜拉班、峇章、鸡场街、三宝井、文西阿都拉、新路等等的一些咖啡店售卖海南面包,并直到约上午10时许结束。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