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27日訊)乙巳蛇年為木火相生,象徵生生不息,也象徵適應力、多樣性及橫向發展。
而蛇每1至3個月都會經曆蛻去舊皮,猶如脫胎換骨,也寓意著這一年正是人們脫去不再需要的事物,擁抱新機遇的時機。

馬六甲蝴蝶及爬蟲保護所的執行董事黃文旭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一般上,蛇每1至3個月都必須經曆長達7天至20天的蛻皮過程,也被形容為把穿不下的舊衣脫掉,重新出發。
他說,蛇脫皮是蛇類一種生理現象,其外皮實際上包裹著一層角質鱗片,而角質鱗片對蛇有保護作用,也因為蛇是爬行動物,需要貼地活動,這個鱗片不僅能保護蛇的身體和器官,也能防止水分流失。

因此,他說,蛻皮是為最外層的受損舊皮得以替換,也免於受蛆蟲等寄生蟲所侵害。
“蛇在蛻皮時會使盡體內的特別荷爾蒙,把舊皮軟化掉,再慢慢的脫去舊皮。這時候的蛇視力大減,舊皮會遮著牠們的雙眼,由於看不到及身體虛弱,因此,牠們不捕食,若在脫皮期間受到幹擾,其攻擊性變得非常強。”
他指出,舊的蛇皮軟化後,即成熟後的蛇會從頭剝開穿過舊皮,換上新皮重生。
有關保護所是由黃文旭父親黃永富於1991年創立,初時隻有數個品種的蛇類,目前則培育出300多隻、38種類的各大小蛇,也是全馬擁有最多、最大隻、最專業及最敢養育各種蛇類的保護所。
當天黃氏特別安排員工黃瑜恩、蘇哈娜、峇希拉精心打扮,與多隻蛇拍照,而該所爬蟲部主管阿蒂拉也耐心講解如何與蛇互動。

■某蛇種受保護禁當寵物
黃文旭說,由於一些蛇類具有毒性,也被列為受保護動物,因此,禁止把蛇當寵物飼養。
他說,早期有人會使用蛇做為藥材、施巫或解巫術,也有不少傳說拍成電影,如《白蛇傳》、《山海經》的龍蛇相爭等,把蛇的故事加入一些迷信,讓人以為蛇很玄妙。
不過,他說,其實蛇是害羞的動物,看到人就會溜之大吉,也不享受咬敵方的感覺,因為蛇在咬著敵方時,把體內的毒液釋放出來,會造成內傷。蛇的毒液是用來捕食,並非咬人。
他說,蛇若遇到無路可逃,或不小心被踩到會攻擊,而人若被蛇咬時,切記保持冷靜,盡量讓血液環循放慢,因為毒液將攻擊紅血球及細胞,接著進入神經係統可能會造成腦癱瘓。
他指出,被毒蛇攻擊者需馬上脫掉身上所戴的首飾,盡快送院接受治療,同時,拍下該蛇的照片,以讓醫生知道被什麼蛇咬、使用何解藥。

■蛇喜棲清靜地方
黃文旭指出,蛇其實喜愛清靜的地方,可以在地上爬動、在水裏遊、在洞裏鑽,也可以懸掛在樹上,不過隨著屋業發展,蛇的天然憩息地逐漸減少。
他說,該所飼養著最毒的紅頭金環蛇、20多種蝰蛇(或俗稱大伯公神蛇)、紅樹林毒蛇等,是令人聞名喪膽毒蛇,其中非常罕見的紅頭金環蛇,曾在馬共時代在森林裏毒死軍人。
他於20多年前從父親學習打理該所,也專注在培育、繁殖、教育、保育等工作,因此,該所是全馬唯一擁有經驗豐富、專業照料爬蟲類管理員,尤其是研究蛇類。
他說,管理員每次都必須穿上全套防護衣、手套,為毒蛇更換水、清理蛇窩、準備食物等,工作一點也不馬虎。

■網紋蟒蛇可吞食成人
馬六甲蝴蝶及爬蟲保護所裏一隻網紋蟒蛇,可說是該所的“鎮所之寶”,也是全馬最大隻蟒蛇,18尺長、身寬1尺,有能力吞食一個成人,也是所有到訪該保護所必參觀的巨蛇。
黃文旭說,該保護所也飼養全馬最大的亞馬遜森蚺蛇,並成功以人工交配出罕見的黃色及青色蚺蛇。
他說,由於大部分蛇獨來獨往,能遇到交配對象機率不高,而蚺蛇需要大空間生存,即需60%的水,潮濕度極高。而雌蚺蛇一年隻在10月至12月是生殖季節,會釋放荷爾蒙以吸引雄蚺蛇交配。
但是,他說,雌蚺蛇體積比雄蛇大,有時一隻雌蛇能與20隻雄蛇不斷交配,直到交配成功就會絕食8個月,以把體內的所有空間培育小蛇。
他說,一般蛇能一次生下100隻蛇蛋,在孵化期時需要大量熱能。

■適應能力敏銳力強
蛇也是多才多能的生物,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很敏銳,這是人們值得從蛇身上學習的地方。
黃文旭說,蛇類擁有特殊的感官結構——熱感窩,位於牠們的上脣鱗上,使牠們能“看到”波長在5到30納米之間的紅外輻射。
他說,蛇類擁有多樣化的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這些是視網膜中用於感光的特殊細胞,使牠們能看到顏色,因為這些色素對不同波長的光具有敏感性。

他指出,具有紫外線敏感視覺色素的蛇,擁有能透過紫外線的晶狀體,使牠們在黑暗中能夠清晰地看見,用於捕獵。
“蛇類具有腹鱗,幫助牠們移動和攀爬,也是非常多才多能的生物,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生命力頑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