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代人回忆 黑胶唱片播放机 音乐文化象征 | 中国报 Malacca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记录一代人回忆 黑胶唱片播放机 音乐文化象征

    (马六甲6日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黑胶唱片和播放机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它们曾是音乐文化的象征,记录了一代人的情感与回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然而这些承载着历史与音乐痕迹的器物,如今静静地陈列在收藏者的架上,成为唤起怀旧情怀的时光见证。

    ■承载音乐热潮的National播放器,记录了60年代摇滚与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
    ■承载音乐热潮的National播放器,记录了60年代摇滚与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

    三宝井的玉剑古董店东主王礼文向《中国报》记者展示其珍藏着多种黑胶播放设备和唱片,勾勒出从40年代到80年代黑胶音乐的兴衰历史。

    ■支持多语言歌曲点播的ROVE AMI投币式点唱机,是当年的音乐神器,如今成了怀旧物。
    ■支持多语言歌曲点播的ROVE AMI投币式点唱机,是当年的音乐神器,如今成了怀旧物。

    在他的收藏中,包含了40年代的灯泡收音机,这种可通过灯泡运作的设备,至今仍能操作,堪称全球稀有;还有50年代的ROVE AMI投币式点唱机,能够播放小片黑胶,支持中文、英文、广东话、淡米尔语、马来文甚至泰语等多种语言的歌曲。

    ■造型独特的50年代Juke Box,曾风靡一时,如今却被误认作洗衣机。
    ■造型独特的50年代Juke Box,曾风靡一时,如今却被误认作洗衣机。

    此外,50年代的Juke Box(Continent 2)以及60年代的National播放机也在其收藏之列。这些设备曾风靡一时,但在80年代逐渐没落,今天一些人甚至误把它们当成洗衣机。

    ■Juke Box内设多语流行音乐,王氏特意为本报记者随机播放,动人旋律唤起岁月回忆。
    ■Juke Box内设多语流行音乐,王氏特意为本报记者随机播放,动人旋律唤起岁月回忆。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收藏了50年代的Sanyo唱片与录像二合一播放器,以及60至70年代的黑胶唱片,其中包含我国知名歌手李逸的作品。这些唱片语言多样,既有中文也有英文,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音乐精髓。

    ■50年代的Sanyo播放器与收音机二合一功能系统,是当时家庭娱乐的焦点。
    ■50年代的Sanyo播放器与收音机二合一功能系统,是当时家庭娱乐的焦点。

    王礼文感慨道,这些设备和黑胶唱片,不仅仅是物件,更是80年代以前一段独特的记忆。

    ■黑胶唱片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寸,但现代人对这一细节已鲜有了解。
    ■黑胶唱片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寸,但现代人对这一细节已鲜有了解。

    “如今许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但它们承载着音乐的痕迹,述说着曾经的美好时光。”

    ■黑胶唱片的黄金年代,歌曲簿子成为音乐爱好者的伴侣,记录旋律与歌词,方便自弹自唱。
    ■黑胶唱片的黄金年代,歌曲簿子成为音乐爱好者的伴侣,记录旋律与歌词,方便自弹自唱。
    ■60至70年代末,黑胶唱片附有歌曲簿,方便音乐爱好者查看歌词和音调自娱自唱。
    ■60至70年代末,黑胶唱片附有歌曲簿,方便音乐爱好者查看歌词和音调自娱自唱。
    ■王礼文展示各种60至70年代的黑胶唱片,亲历并见证这一经典载体的兴衰历程。
    ■王礼文展示各种60至70年代的黑胶唱片,亲历并见证这一经典载体的兴衰历程。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武雅拉也街昔日娱乐重地 国光唱片行 外国军首选

    (马六甲7日讯)上世纪60年代,驻扎在马六甲双溪乌浪军营的外国军人每逢周末必到武雅拉也街选购黑胶唱片,并成为这些军人的娱乐活动之一,而国光唱片行正是他们的首选之地。

    创办于1961年的国光唱片行,最初是林静华(如今84岁)与丈夫何国光共同创业的“国光无线电服务”,提供唱片销售及收音机修理服务。

    ■84岁的林静华平日仍会骑脚车从士马木住家到武雅拉也街的国光唱片行整理与巡视。
    ■84岁的林静华平日仍会骑脚车从士马木住家到武雅拉也街的国光唱片行整理与巡视。

    林静华回忆道,由于租约到期,店铺于70年代搬迁至武雅拉也街,并依附在其家婆的美发院继续经营,后来逐渐成为马六甲最受欢迎的唱片行之一。

    她说,60至70年代中期,双溪乌浪军营经常有外国军人(例如美国、英国、澳洲、纽西兰与法国等)驻扎及训练,而该年代的武雅拉也街是马六甲的娱乐重镇,影院、歌舞厅林立,因此吸引不少外国军人到此娱乐消遣。

    “当时,每个周末都有不少外国军人到店选购黑胶唱片,他们的生意占大多数,也因为外国军人之间一传十、十传百,国光唱片行成了他们的‘必到之地’,甚至还有我的本地朋友也因此嫁给了外国军人。”

    ■林静华展示香港歌手叶丽仪亲笔签名的黑胶唱片,据悉叶丽仪是在我国出生,1969年在香港娱乐圈出道的歌手。
    ■林静华展示香港歌手叶丽仪亲笔签名的黑胶唱片,据悉叶丽仪是在我国出生,1969年在香港娱乐圈出道的歌手。

    此外,林静华的丈夫因精通音响技术,还经常受邀到军营为外国军人设置音响设备,协助他们举办派对。

    “那时候的音响系统非常昂贵,懂这项技术的人也不多,所以我丈夫成为了他们派对的‘技术支援’。”

    ■林静华展示其中一幅保留至今的刘三姐黑胶唱片。
    ■林静华展示其中一幅保留至今的刘三姐黑胶唱片。

    承载60多年音乐记忆

    “我们国光唱片行承载了60多年的音乐记忆。”现年已84岁的林静华回忆起与丈夫何国光创立这家唱片店的点滴,言语中满是怀念。

    如今,该店墙壁陈列着大量60至90年代的CD唱片和保存完好的黑胶唱片,充满浓厚的年代感。

    “我们卖了很多唱片,从周旋、白光到披头士、猫王等等的中西方流行音乐都有。”

    ■林静华展示新加坡著名谐剧双宝王沙与野峰于1974年推出的《阿牛入城记》黑胶录音片。
    ■林静华展示新加坡著名谐剧双宝王沙与野峰于1974年推出的《阿牛入城记》黑胶录音片。

    林静华见证了音乐载体的演变,从60至70年代流行过的8轨磁带,当时汽车都能播放,后来被80年代的卡带取代。再到90年代,光盘(CD)成为主流,一直延续到现在。

    她感叹,武雅拉也街最辉煌的时候,有约五家唱片行,如今只剩下国光和艺海唱片公司。

    “我们能坚持到今天,全靠一代代顾客的支持。”

     ■店内仍展示着各种70年代的八轨磁带,充满怀旧气息。
    ■店内仍展示着各种70年代的八轨磁带,充满怀旧气息。

    唱片行改成音乐咖啡厅

    幼子改成音乐咖啡厅

    林静华的先生何国光(当时78岁)2017年逝世,小儿子近年将国光唱片行改成了国光音乐咖啡厅。

    林静华指出,如今的国光音乐咖啡厅每逢周六与周日营业,开放时间为上午10时30分至下午6时。

    她说,这里不仅能享用饮料美食,还能聆听黑胶唱片以及各种经典唱片的音乐,成为怀旧与音乐爱好者的聚集地。

    “我们还有很多黑胶唱片,摆出来的只占30%,许多是珍藏品。”

    ■店内还展示着各种年代的卡带,记录着音乐的变迁。
    ■店内还展示着各种年代的卡带,记录着音乐的变迁。

    林静华介绍,许多收藏家和外地游客,如来自中国、日本和柔佛州的客人,不时特地前来购买这些有收藏价值的唱片。

    林静华至今依然喜欢聆听中国与台湾的经典歌曲,如周旋、邓丽君、白光等。

    ■店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CD,涵盖了不同年代的经典音乐。
    ■店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CD,涵盖了不同年代的经典音乐。

    她平日偶尔也会到店,虽无固定营业时间,但音乐始终是她与顾客间交流的桥梁。

    “顾客到店不吃东西也没问题,听听歌、聊聊音乐,挺好的。”

    ■林静华展示了她家婆在50年代使用的电发设备,充满复古韵味。
    ■林静华展示了她家婆在50年代使用的电发设备,充满复古韵味。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