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1日訊)新加坡國立大學宗教學碩士研究生昨天在許源泰教授帶領下,到馬六甲進行戶外教學,首站造訪興安天後宮,以了解馬六甲媽祖信仰的傳揚概況。
一行人扺步時,受到天後宮署理主席吳添福、副主席陳慶宇及多名理事接待歡迎。吳添福向來訪的學者講述興安人對媽祖的崇敬與自豪的故事。
他說,媽祖是興安人家鄉莆田的神祇,曆史上確有其人,她的一生僅有短短廿八年,在一次拯救海難時犧牲,但其大愛與慈悲精神,卻流傳了千年,不啻是莆田的傳奇。

“今天的媽祖信俗已不單單是興安人的媽祖,而是世界的媽祖。媽祖信俗在2009年入列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馬六甲又是世界文化遺產城市,我們在雙遺的光環下傳承與弘揚媽祖信俗,與有榮焉!”
吳添福也向學者分享興安天後宮以扶鸞方式與神明溝通、在地化的媽祖靈驗事跡、早期使用的中巫雙語簽文、赴台取經首辦媽祖文化節經曆、承辦湄洲祖廟“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盛大活動的激情及與湄洲祖廟的聯係互動等。

他闡述興安天後宮與興安會館的從屬關係與發展軌跡,天後宮的媽祖金身從1945年會館成立時,從莆田請來的開基媽祖金身,逐步增添鎮殿媽祖、大甲媽祖、湄洲媽祖(爐主行身)及應時代需求特設的媽祖行身,從原來的一尊金身,增添至五尊,集合海峽兩岸及在地媽祖發變遷過程。
他說,“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不斷引領鄉親善信團結、友愛、傳承、奮進,努力守護興安天後宮,確保發展與時俱進。
許源泰指導觀察廟宇碑文
許源泰博士在興安天後宮現場教學,指導研究生觀察宗教廟宇的碑文及發展軌跡。
教授目前擔任東南亞華人文獻研究中心(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主任、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研究員、佛光山人間佛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新加坡宗鄉總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馬六甲清華宮榮譽國際學術顧問大同書院副院長。
到訪的新大碩士研究生共有19人,他們皆選修宗教學,當中多數中國學生,另一學者是意大利籍香港大學博士後。
他們在許教授的帶領下到馬六甲進行兩天一夜的戶外教學,通過實地考察和親身參與,提升研究生對中國宗教在海外傳播與發展的知識深度,及培養豐富的宗教文化和環境之感性體驗,提供課堂和文本以外的戶外學習經驗,研究和洞察華人宗教在馬六甲的曆史變遷。
據悉,兩天的行程,學者們也將造訪寶山亭、青雲亭、勇全殿、清華宮,探索蘊藏在曆史城馬六甲的悠久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