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16日訊)至少有3大因素同步發酵,以致油棕價格自4月初以來節節下滑,從上個月初每公噸逾800令吉跌至如今700多令吉,短短一個月內下跌逾10%。
這波跌勢是由本地產量暴增、美國大豆油供應過剩,以及中美關稅戰拖累市場需求所致,形成油棕價格“三面夾擊”的困境,回升之路也充滿變數。

《中國報》記者昨日走訪郊區馬接及新邦牙令一帶,向數名棕櫚收果商及園主了解情況後得悉,油棕進入高產期,供應量增是價格走低的導火線之一。
“即便產量上升初期,價格一度維持在平穩,但隨著果量持續湧現,市場逐漸出現供過於求情況,價格一路滑落。”
受訪者也透露,美國與巴西大豆油產量過剩,加上歐美市場長期抨擊油棕為“肮髒的油”,令大豆油取而代之成為主要選擇。

惟中美貿易戰雪上加霜,美方早前對中國加征高達145%關稅,使中國大規模拒購美國大豆油,造成全球豆油價格下滑,進一步壓低油棕行情。
雖然近日美對中的關稅降至30%,市場短暫回穩,但業界憂慮高產期未過,價格恐再下探。
與此同時,小園主亦面對沉重壓力,施肥、工資與運輸成本不斷上升,加上馬幣疲軟與進口參肥價格上漲,令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
倘若未來油棕價格持續疲弱,該傳統種植業勢將面對新一波淘汰潮。

一個月跌RM100
◆王甲順(油棕收果商)
馬六甲油棕價格自4月開始持續下滑,月初每公噸逾800令吉,如今跌至700多令吉,短短一個月內跌幅高達80至100令吉。
價格下跌主要因2月底開始,油棕果產量激增,供過於求導致價格承壓。

此外,全球大豆油市場也對油棕價格產生顯著影響。美國和巴西是大豆油主要產地,歐美國家長期批評油棕為“肮髒油”,偏好使用大豆油作為替代品,令油棕需求受到擠壓。
加上中美貿易戰,導致大豆油價格波動,進而牽動油棕行情。
2022年俄烏戰爭初期,油棕價格曾一度飆升至每公噸1500令吉。當時因天然氣短缺、大豆油收成不佳,令油棕需求大增。
種種情況皆反映,油棕價格高度受全球環境和期貨市場影響。
目前,馬六甲油棕價格雖有波動,但要真正回升仍需視庫存、大豆油市場及國際局勢變化。
成本增利潤減
◆陳達留(油棕園主)
隨著肥料、工資及運輸成本持續上漲,以致利潤逐年被壓縮,未來若油棕價格持平、成本卻不斷攀升,恐怕難以繼續維持經營。
俄烏戰爭爆發後,國際原料價格上漲,加上馬幣疲軟,導致肥料價格“有上無下”。
其中,來自歐洲一帶進口的“參肥”,四、五年前每公噸約2000令吉,如今已上漲逾30%,且仍有持續上漲的趨勢。

各種因素使油棕業整體經營環境,面對“水漲船高”的壓力。
長輩年事已高,年輕一代也多不願接手種植業,若行情持續不見起色,未來小園主恐會越來越少。
產量影響價格
◆餘偉樺(運達閣油棕有限公司經理)
油棕價格忽高忽低,跟大豆油及中美關稅戰,脫不了關係。
美國大豆油出口給中國的比例高,但因關稅戰,中國拒絕交易,導致大豆油價格因庫存多而下滑,油棕價格也跟著跌。
大馬棕櫚恰巧也碰上高產量,價格自然往下走。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關稅戰時,油棕價格慢慢下滑,關稅高達145%時價格更是直接“插水”。直至近期美國把對中國的關稅降至30%,本身一早估計油棕價格會回升,結果真的反彈了。
不過,油棕價格不隻看出口,還受其他大國政治影響。
雖然現今的價格稍微回穩,但如果產量繼續增加,價格還是會下跌,因此接下來近幾個月的產量狀況非常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