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23日訊)這不是普通的一口水井,而是擁有逾百年曆史、馬六甲第一個水庫集水池!
然而,這曆史遺跡在過去多年一直遭到忽視,四周衛生環境惡劣,幾近被遺忘。

有關水庫集水池遺跡位於馬六甲世遺區的荷蘭紅屋處泊車場旁,外形如一口水井,實為建於19世紀的水庫集水池,如今卻“隱藏”在野草叢中,幾乎無法引起外人注意。
馬六甲曆史城市議員雷寶翔與陳勁源對此深感遺憾,雷氏坦言將通過當地行動黨怡力區州議員林朝雁,將此課題帶上州議會反映,以爭取更高層次的關注。

雷氏指出,這座百年水庫集水池遺跡周圍野草叢生,垃圾堆積,毫無醒目標識。
他說,這座曆史悠久,建於19世紀末,是甲州第一個水庫以供應用水,許多本地人都不知其存在。
“據史料記載,該水庫於1902年的環島路建設期間被發現,內部設有水流控制裝置,是當時城市供水係統的重要設施,但在20世紀20年代停用,之後被鋪上柏油,與另一座具同樣功能的水坑一並掩蓋。”

雷寶翔較後已通知市政廳相關官員,對方坦言該處環境衛生由市政廳委任的承包商負責,但承包商已近一個月未前來清理,致使現場衛生狀況惡化。
“具有曆史性的遺跡,周圍卻雜草叢生、垃圾遍地,甚至連椅子也肮髒不堪,令人遺憾。”
雷寶翔強調,這處遺跡不僅見證馬六甲早期城市供水係統的發展,也具備潛力成為文化旅遊的重點賣點。
“遺憾當局沒善加利用,也沒設立醒目的曆史告示牌,讓路過的市民與遊客對其毫無所知。”

陳勁源:美化遺跡環境 吸引遊客
甲曆史城市議員陳勁源也指出,市政廳務必定期美化遺跡環境,以吸引遊客。
他認為,作為國際旅遊城市,不能讓如此有代表性的遺跡處於破敗狀態。
“當局應在即將到來的世界旅遊日活動前,重視整頓與提升工作。”

陳勁源提到,百年遺跡的存在,不應隻是曆史課本中的一頁。
“若能重新整理並設立完整說明與導覽設施,不僅有助於提升城市文化厚度,也能成為馬六甲曆史街區的另一吸睛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