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一段“走不过去"的日子,面临的也许是连续几个月的失眠、胸口发紧、无法专注;或是情绪像失控的海浪,说来就来,止也止不住;也可能是孩子突然不愿上学、脾气暴躁,甚至连好好说句话都变得困难。
在门诊里,我(爱极乐班台医院精神科医生刘涵倪)见过很多这样的“你我”。

有人在工作高压下失去了动力;有人在人际关系中受了伤,变得不再信任自己;也有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像是失去至亲、婚姻破裂或事业重挫,感觉整个人都被掏空了。
他们带着疑问、害怕、甚至羞愧地坐在我面前,轻声问我:“医生,我是不是生病了?我是不是要吃一辈子的药?”
而我总是很想好好地告诉他们一件事——精神健康的治疗,从来都不只是吃药而已。真正的治疗,是一段理解、陪伴与重建的旅程。
我始终坚持的方向,是希望你能真正走出来,而不是永远依赖下去。
■治疗不该只有一种方式
大部分的来访者都会和我一起讨论治疗方案,我倾向采用“药物为辅助、心理治疗为核心”的双向介入模式,但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的治疗计划,都是量身打造的。
在精神科里,没有一种“万能公式”。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个性和环境都不同,所以治疗也必须具有弹性与温度。
对于焦虑与抑郁,我会结合正念练习(mindfulness)与认知行为疗法(CBT),协助患者辨识情绪来源,建立更有弹性的思维与应对方式。
在适当的时候,也会配合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稳定生理状态,让人有力气面对接下来的改变。
针对进食障碍,例如厌食症、暴食症,我使用的是CBT-E(饮食疾患之认知行为治疗),并和饮食治疗师一起合作,协助患者一步步修复与食物之间的关系。这类状况常常与自我认同、情绪调节能力有关,若有需要,也会配合药物支持。
治疗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一起讨论:“是不是可以开始减药?要不要试试看停药?”
我从不认为“吃一辈子的药”是唯一选项。我们采取的是共同决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的方式——你是你人生的主人,我是同行的伙伴,不是替你做决定的人。
对于注意力缺陷过动症(ADHD)的孩子或成人,除了药物之外,我也提供非药物的辅助方案,例如生活规划锻炼(Coaching)、情绪调节训练、行为策略调整等。有些人选择双管齐下,也有人倾向先从非药物方案开始,我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与节奏。
而当面对失智症,我会更加着重在行为治疗(Behavioral Approach)与家属支持。帮助家人理解病人的行为变化背后的意义,并在生活细节上做出温和的调整。很多时候,这种贴心的日常陪伴,比药物更能减少冲突、稳定情绪,也大大提升了照护品质。
■不只关心病情 还有你想过的生活
精神科的治疗,从来不只是“让症状消失”而已。我更在意的,是你有没有重新找回生活的能力,是不是开始理解自己、照顾自己,并且重新感受到与他人连结的温度。
在我心中,治疗的核心,是一个坚定的信念:你不是“被治疗”,而是“被理解”。这份理解不只是医生的技术,而是我作为另一个人,对你的生活、你的挣扎、你的脆弱,有真实的回应与共感。
我见证过许多人的改变。真正走出困境的人,从来不是因为吃了什么“特效药”,而是因为在最黑暗的时候,发现自己终于不再一个人。他们在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流泪后开始领悟,学会辨认自己的情绪、调节压力、建立边界;学会在不安与恐惧中,仍然温柔地照顾自己。
■愿每一次求助 都是重生的起点
每一次看诊,不只是一次会谈,更是一次心与心的碰面。
我见过有人哭着进来,几个月后轻轻地说:“原来我不是坏掉了,只是太久没有被听懂,甚至连我自己也不太懂自己。”
我也听过孩子对父母说:“谢谢你们愿意等我慢慢好起来。”
还有人低声说:“原来不是我太差,只是我和别人不太一样。”
这些瞬间,是我最珍惜的时刻。
我知道,康复需要时间,更需要适配的治疗方式。如果你正在经历人生的低谷,请记得:你并不孤单。精神健康的治疗,不只是走出症状,更是重新找到你想要的生活方向。
我会在这里,温柔坚定地陪伴着你,一步一步,走出困境,重塑一个你真正想要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