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29日讯)虽说粽子是华人传统的节庆美食,但在马六甲鲁容的武吉俄礼(Bukit Godek)甘榜里,却有一名巫裔老妇,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在过去40多年如一日,默默包裹碱水粽,维持一家生计,让该项原本属于华人的手艺,在马来社区中生根开花。
现年72岁的迈慕娜,是一名纯正的马来人。谁会想到,在她的生活中,粽子竟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她回忆,小时候她经常在姨婆身边观察裹粽过程,耳濡目染之下产生兴趣。
“当时姨婆向华裔邻居学习裹粽手艺,我则在旁观察,并折叠粽叶,放入泥沙,慢慢学会如何绑粽子。”
她说,她是家族第三代懂得裹粽的人,姨婆也将该门手艺传授给她的阿姨。
迈慕娜接受《中国报》访问时说,年轻时为打发时间与帮补家用,没想到该门手艺陪伴她走过数十年风雨,也为家里带来稳定收入,让她与丈夫抚养6名孩子成人,甚至完成大学学业。
“我是在生了第一个孩子后开始裹粽。最初只是批发到甘榜爪哇的巴刹,一个碱水粽才卖20仙。”

她说,物价高涨,碱水粽现已卖到1令吉20仙;如今,她每周两天将自家制碱水粽批发至峇章大巴刹的摊档,不少熟客都是冲着她的手艺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马来人,迈慕娜不仅愿意学习华人文化的粽子制作,甚至凭着细腻与用心,做出的碱水粽深受华社欢迎,不少人笑称她“比华人还会裹粽”。
迈慕娜的丈夫依布拉欣(75岁)曾在甲州警察总部担任行政人员。退休后,他选择陪伴妻子裹粽系绳,成为她背后最温暖的依靠。

搭配参巴仁当 别有风味
除了搭配咖椰、椰糖浆或砂糖,马来社群吃碱水粽的方式,远比华人来得更多样且富有创意!
迈慕娜分享,碱水粽在马来社区中,常见于婚宴或开斋节等喜庆场合。除了传统的甜食搭配外,许多马来人更将它当作竹筒饭或马来粽子(Ketupat)来享用,搭配咖哩或香辣的参巴,别有一番风味。
“碱水粽本身没有馅料,口感Q弹清香,在马来家庭里,大家吃腻了竹筒饭或马来粽子时,就会想换换口味,尝试碱水粽。”
她说,碱水粽的吃法其实非常灵活,不只甜的能搭,咸的也毫不违和。
“像炼乳、椰丝、甚至马来人常吃的鸡肉或牛肉仁当及参巴,都可以配碱水粽一起吃,味道真的是好极了!”

年岁渐长粽叶难寻
全年无休到每周两天制作
迈慕娜过去几乎全年无休,一周7天都在包裹碱水粽,然后批发到巴刹贩售。但随着年岁渐长,加上粽叶越来越难取得,如今她只在每周其中两天制作碱水粽。
“其实裹粽的技术不难学,最难的是粽叶难寻。”
迈慕娜说,由于粽叶日渐稀少,丈夫依布拉欣如今常常得亲自驾车穿梭整个马六甲,只为采买足够的粽叶,最远甚至还跑到偏远的马日丹那郊区。
她说,如今每次最多只能制作10公斤的糯米,可包出约四、五百颗碱水粽;虽然数量有限,但她手工制作的碱水粽在华人社区同样深受欢迎。
“尤其是端午节期间,总有华裔商贩特地到巴刹来扫货,抢购我做的碱水粽。”
她强调,每颗碱水粽大小适中,软糯弹牙,吃两颗就能让人有饱足感。

议员赞和谐共融最佳写照
鲁容州议员拿督诺希尔米对迈慕娜40多年来,坚持制作华人碱水粽的精神致以高度赞扬,并表示这是族群和谐共融的最佳写照,值得社区共同珍惜与推崇。
他指出,该选区一向致力推动多元文化与社区和谐,而迈慕娜作为一名马来人,不仅靠裹粽抚养6名子女长大成人,更将华人传统节庆美食“粽子”,在马来社群中发扬光大。
“我们为此感到高兴和光荣,这体现了大马多元文化交融的精神。”
他感叹,随着迈慕娜年龄增长,加上粽叶供应日益短缺,该门手艺的未来发展也令人担忧。
“这不只是一项手艺,更是一门可以延续的事业,也是一个能促进社区文化交流的平台,马来人裹的粽子,华巫印都能享用,是社区和谐的最佳体现。”
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对该门手艺产生兴趣,向迈慕娜学习,让碱水粽文化在马来社区中继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