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29日訊)雖說粽子是華人傳統的節慶美食,但在馬六甲魯容的武吉俄禮(Bukit Godek)甘榜裏,卻有一名巫裔老婦,用自己的一雙巧手,在過去40多年如一日,默默包裹堿水粽,維持一家生計,讓該項原本屬於華人的手藝,在馬來社區中生根開花。
現年72歲的邁慕娜,是一名純正的馬來人。誰會想到,在她的生活中,粽子竟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她回憶,小時候她經常在姨婆身邊觀察裹粽過程,耳濡目染之下產生興趣。
“當時姨婆向華裔鄰居學習裹粽手藝,我則在旁觀察,並折疊粽葉,放入泥沙,慢慢學會如何綁粽子。”
她說,她是家族第三代懂得裹粽的人,姨婆也將該門手藝傳授給她的阿姨。
邁慕娜接受《中國報》訪問時說,年輕時為打發時間與幫補家用,沒想到該門手藝陪伴她走過數十年風雨,也為家裏帶來穩定收入,讓她與丈夫撫養6名孩子成人,甚至完成大學學業。
“我是在生了第一個孩子後開始裹粽。最初隻是批發到甘榜爪哇的巴刹,一個堿水粽才賣20仙。”

她說,物價高漲,堿水粽現已賣到1令吉20仙;如今,她每周兩天將自家製堿水粽批發至峇章大巴刹的攤檔,不少熟客都是衝著她的手藝而來。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馬來人,邁慕娜不僅願意學習華人文化的粽子製作,甚至憑著細膩與用心,做出的堿水粽深受華社歡迎,不少人笑稱她“比華人還會裹粽”。
邁慕娜的丈夫依布拉欣(75歲)曾在甲州警察總部擔任行政人員。退休後,他選擇陪伴妻子裹粽係繩,成為她背後最溫暖的依靠。

搭配參巴仁當 別有風味
除了搭配咖椰、椰糖漿或砂糖,馬來社群吃堿水粽的方式,遠比華人來得更多樣且富有創意!
邁慕娜分享,堿水粽在馬來社區中,常見於婚宴或開齋節等喜慶場合。除了傳統的甜食搭配外,許多馬來人更將它當作竹筒飯或馬來粽子(Ketupat)來享用,搭配咖哩或香辣的參巴,別有一番風味。
“堿水粽本身沒有餡料,口感Q彈清香,在馬來家庭裏,大家吃膩了竹筒飯或馬來粽子時,就會想換換口味,嚐試堿水粽。”
她說,堿水粽的吃法其實非常靈活,不隻甜的能搭,鹹的也毫不違和。
“像煉乳、椰絲、甚至馬來人常吃的雞肉或牛肉仁當及參巴,都可以配堿水粽一起吃,味道真的是好極了!”

年歲漸長粽葉難尋
全年無休到每周兩天製作
邁慕娜過去幾乎全年無休,一周7天都在包裹堿水粽,然後批發到巴刹販售。但隨著年歲漸長,加上粽葉越來越難取得,如今她隻在每周其中兩天製作堿水粽。
“其實裹粽的技術不難學,最難的是粽葉難尋。”
邁慕娜說,由於粽葉日漸稀少,丈夫依布拉欣如今常常得親自駕車穿梭整個馬六甲,隻為采買足夠的粽葉,最遠甚至還跑到偏遠的馬日丹那郊區。
她說,如今每次最多只能製作10公斤的糯米,可包出約四、五百顆堿水粽;雖然數量有限,但她手工製作的堿水粽在華人社區同樣深受歡迎。
“尤其是端午節期間,總有華裔商販特地到巴刹來掃貨,搶購我做的堿水粽。”
她強調,每顆堿水粽大小適中,軟糯彈牙,吃兩顆就能讓人有飽足感。

議員讚和諧共融最佳寫照
魯容州議員拿督諾希爾米對邁慕娜40多年來,堅持製作華人堿水粽的精神致以高度讚揚,並表示這是族群和諧共融的最佳寫照,值得社區共同珍惜與推崇。
他指出,該選區一向致力推動多元文化與社區和諧,而邁慕娜作為一名馬來人,不僅靠裹粽撫養6名子女長大成人,更將華人傳統節慶美食“粽子”,在馬來社群中發揚光大。
“我們為此感到高興和光榮,這體現了大馬多元文化交融的精神。”
他感歎,隨著邁慕娜年齡增長,加上粽葉供應日益短缺,該門手藝的未來發展也令人擔憂。
“這不隻是一項手藝,更是一門可以延續的事業,也是一個能促進社區文化交流的平台,馬來人裹的粽子,華巫印都能享用,是社區和諧的最佳體現。”
他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對該門手藝產生興趣,向邁慕娜學習,讓堿水粽文化在馬來社區中繼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