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13日讯)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协会与“又见马六甲”剧院签署《文化策略伙伴备忘录》,进一步发扬节令鼓文化。
该协会会长吴圣雄今早在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37周年庆典上,与“又见马六甲”剧院总经理雷鹏签署有关备忘录,并由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又见马六甲”创办人兼永大集团兼总执行长拿督威拉巫光伦、二十四节令鼓原创人之一兼国家文化人物陈再藩见证。

吴圣雄形容,这份备忘录是文化发展旅程中的重要起点,未来双方将持续协商,落实更多具体项目。
“我们相信,通过跨界协作、资源整合,二十四节令鼓将不仅是我们的文化象征,更是马来西亚对外文化交流的闪亮名片。”
他也说,今年周年庆典选在马六甲举行,象征着节令鼓文化正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庆典主题‘蓄势待发’,既体现了我们积蓄能量、奋起腾飞的决心,也与协会的远大目标紧密相关,即明年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二十四节令鼓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过去37年的致敬,更是为未来几代人保留这项文化遗产的关键一步。”

他同时感谢黄家和不懈推动节令鼓,让这项文化活动逐步纳入学校课外活动体系,实现了该会多年来的努力和愿景。
“从今以后,节令鼓将不再是少数学校的特色活动,而是马来西亚每一所学校都有机会参与、传承与发扬的文化遗产。”
出席今日活动者有国家文物遗产局局长杨玲燕博士、甲华堂主席房有平、甲侨生公会会长兼送王舡申遗代表拿督颜泳和、新山中华公会会长何朝东等。
何朝东也在会上致词。

■房有平:节令鼓回到马六甲 如故人归来
房有平形容,二十四节令鼓在马六甲庆祝成立37周年,如同文化上的故人归来。
他说,1989年第6届全国华人文化节轮值马六甲举办,首次在三宝山举行文化节火炬点燃仪式,当时陈再藩与陈徽崇老师亲自率领刚满一周岁的宽柔中学二十四节令鼓队及合唱团,于升旗仪式上擂响二十四节令鼓及演唱《传灯》,使这两项从南方传来的鼓乐与文化歌曲,不但从此成为华人文化节的核心节目,年年随着文化节轮转各州,传播全国,新山也与马六甲结下深厚的文化缘份。
他指出,除了周年庆,周五也是节令鼓协会与大马国家文化遗产局在马六甲启动筹备明年申遗的首次工作会议。
“马六甲600多年前是东西方航海时代的重要港口中途站,禾手王希望古城也在节令鼓申遗的历史上,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节点。

陈再藩:节令鼓37年发展 从文化创新走向非遗未来
陈再藩在会上针对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过去37年的发展发表专题演说时,将它归纳为5个面向,分别是:文化创新、国际传播、教育深耕、艺术进化以及非遗未来。
“37年来,全球成立了500多支鼓队、超过6万名鼓手,让节气文化在大马及国外成为跨民族的‘共通语言’;而打鼓的年轻人证明了:传统不是枷锁,而是创新的翅膀。”
他指出,2008年,节令鼓成为马来西亚第二项华族国家非遗。它的独特之外在于“没有固定的鼓谱”,从而鼓励年轻人即兴创作。同年,它也被编入我国华小课本,16年来数十万学生学会背诵节气歌谣。
他也引述中国的联合国非遗专家巴莫教授的话:“节令鼓可通过’优良实践’路径申遗”,如今此工作正准备开展,期盼节令鼓将擂响千年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