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22日訊)輝煌時期的甘榜爪哇曾有4間魚鳥獸店營業,隨著時代變遷,如今僅剩已營業超過半世紀的明山魚鳥獸店一家苦撐,加上華裔對飼養雞鴨兔子與鳥類興趣缺缺,業者坦言未來前景堪虞。
明山魚鳥獸店第二代掌門人許健源(45歲)接受《中國報》訪問時披露,80年代至千禧年前的甘榜爪哇曾有4間魚鳥獸店,有些業者老了、生病或是沒有接班人,因此相繼結業。

他說,雖然甘榜爪哇僅剩他一家經營,惟近年外圍市場有規模的寵物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分散了馬六甲市場。
“加上現今華裔家庭與年輕人,對飼養雞鴨兔子等家禽與寵物不感興趣,他們更關注電子產品遊戲或旅行拍照打卡。”
許健源指出,以往飼養家禽的農村生活正迅速減少,現今社會的家庭普遍住排屋或公寓,住宅區是不允許飼養家禽,因為會衍生環境衛生與嘈雜等問題,造成鄰居投訴。
他說,80年代至千禧年前,當時住宅區還未快速發展,一些華裔家庭居住農村或有足夠範圍飼養家禽,當時地方政府也沒嚴格管控住家飼養家禽的規定,加上電子產品與社交媒體不發達,因此在家飼養家禽備受歡迎,也是一種樂趣。

“反觀現今馬來同胞則喜歡飼養家禽,他們在甘榜飼養,包括從雞蛋或鴨蛋孵化。”
許健源坦言,該傳統寵物店未來能否生存情況不明朗,情況持續轉變,無法捉摸。
“能營業就營業,雖然這個行業是不會辛苦,但市場逐漸變小,現在反而很多人較熱衷飼養狗貓,市場更大。”

華裔多買放生鳥
許健源披露,一般光顧該店的華裔客戶多數是購買放生鳥或烏龜,有些也會要求買蛇放生,主要是逢初一十五積功德。
他說,如今華裔與馬來同胞對飼養色彩斑斕的鸚鵡較有興趣,其店售賣的鸚鵡為進口小品種,價格數十令吉至上千令吉不等,有愛情鳥與雞尾鸚鵡等。

“飼養鸚鵡也有籠養及手養方式,手養鳥必須從幼鳥飼養,並靠人工喂食成長,而籠養鳥沒年齡要求,並靠人工添食自行啄食。”
手養鳥與籠養鳥最大區別是前者主要樂趣在互動為主,觀賞為輔,後者樂趣則在賞鳴叫為主,互動為輔。
“由於手養鳥在幼鳥時就開始飼養,加上主人有充裕時間以手飼養及互動,大多數的手養鳥都不善於飛,惟智商較高。”

幼雞每隻暴漲5令吉
幼雞(出生約一星期)在近十年前價格為2至3令吉一隻,如今每隻暴漲至4至5令吉。
許健源披露,幼鴨種類中的生蛋鴨約5令吉50仙、北京雞5至6令吉及番鴨約7令吉,價格視體積決定。
“現今自養雞鴨可養到3或4公斤重,而屬於大品種的馬來雞(九斤雞Ayam Gajah)很受馬來同胞歡迎,體積夠大,節慶時可以宰來吃,一般3個月就可以宰殺。”
許健源說,萬物通脹的年代,家禽飼料也漲價約50%。

他說,如今飼料每公斤逾3令吉,以1公斤飼料喂養1隻雞僅能養約5天。有者為了節省飼養費,會在飼料加飯菜。
他認為,或許因為直接購買肉雞,會比自行飼養雞鴨更劃算,因此導致飼養雞鴨民眾減少。
“自己飼養會較健康好吃,同時還能孵蛋,也能體驗農村樂趣。”

珍禽鬥雞 乏人問津
曾受各族熱衷飼養的珍禽鬥雞,早期該店平均每個月能售出數十隻,如今乏人問津,鬥雞生意挫70%。
許健源說,以前居住甘榜或鄉村的馬來人與華裔都熱衷飼養鬥雞,由於鬥雞嘴和爪似鷹且鬥性強,是各族在鄉村閑暇時娛樂之一。
“由於鬥雞比賽在我國屬於違法活動,加上飼料貴,因此鬥雞飼養率正逐漸減少,一般飼主都是飼養鬥雞來觀賞,並非訓練為競賽用途。”
許氏說,鬥雞品種繁多,有泰國、緬甸、菲律賓、越南品種,馬來鬥雞(馬來型)則類似於泰、緬鬥雞,每個品種身價不同,有數十令吉至上千令吉,廉宜的多數是老品種,以作為配種繁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