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10日訊)要開一家面檔或許不需要太多的深功夫,但要成為最佳面檔,就得付諸更多努力和虛心學習,精益求精。
晟佳手工西刀魚丸原名“成佳”,追求的就是這個目標,即使不久前易名,仍不忘初心。
晟佳是由陳镓賓與陳稼園兩兄弟合開,一直強調“師傳“兩字,前後總共拜過3個師傅,一直秉承師傅的燙面、調面、做醬料、製魚丸釀豆腐的手藝,並視這是對師傅們的一項尊重。

他們的3位師傅,分別是曾亞蒙(已故,早期“皇帝面”的檔主)、黃喜(巴刹阿喜魚餃面老檔主)和梁亞信(已故,峇樟三角路角魚餃面檔主)。
陳镓賓說,因為“皇帝面”最合他兄弟倆的口味,因此膽粗粗向亞蒙師傅拜師,後者沒有接班人,也答應收徒,不發薪水但免費授教,一開始兩人都是捧面收碗洗碗,過了一段時間才學燙面,幾個月後就出師在峇樟三角路開檔,未料第一天卻炸壞了豬油渣,結果硬著頭皮找師傅求助,而第一天的生意額,是40令吉。

接著,面檔生意漸上軌道,但陳镓賓總覺得還吃不到最好的魚丸魚餅味道,於是再找第二個師傅梁亞信,當時後者已退休多年,孩子成才無人繼承生意,對方見有人願意拜師學藝,僅要求陳镓賓買下機器,他就免費教授怎樣手打魚丸。
學成第二招,陳家兄弟的食品也越來越有水準了,不過偶會面對辣椒醬的品質問題,於是他們再找第3位師傅黃喜,學製辣椒醬。
秉持3位師傅的真傳,2004年,晟佳手工西刀魚丸終於從檔口升級到面食店,並且也曾在2016至2018年疫情之前,被馬六甲州旅局列入推薦美食名單。

■不自滿 研究創新釀豆腐
雖然小有名氣,但陳镓賓和稼園並沒有自滿,一直都在研究如何創新釀豆腐。
陳镓賓說,永平和怡保都用雞蛋釀豆腐,於是他決定試用皮蛋來釀,釀好的皮蛋油炸出來的效果卻令兄弟倆非常驚訝,即使本身非皮蛋愛好者,都覺得這組合的搭配太天衣無縫,釀皮蛋從此也變成晟佳的獨創經典金牌產品。
他說,其釀豆腐產品除了本地人,也深受外國遊客喜愛,甚至有洋人顧客一天可以三餐都光顧。
“對一些中國遊客來說,面是當地類似的東西,在馬六甲卻是不同的吃法,是很好的體驗。”
也因為如此,晟佳手工西刀魚丸“不小心”成了中國旅遊App“大眾點評”裏其中當紅的飲食店,許多中國遊客來到馬六甲,都會過來試試,並寫下食評,推薦給更多人。

■趁疫情沒生意 從頭再練
新冠疫情對許多商家來說是非常大的衝擊,雖然晟佳在那期間也大受影響,生意跌落穀底,但兄弟倆覺得與其閑著,不如回到基本,再重新檢討過去。
結果,他們從調味、魚丸、魚餅的製作方法和時間、一切標準作業程序、改造機器、與供應商聯絡感情等等,都在疫情期間重新做好,就連自己都感覺到“新的”魚丸、魚餅相比之前有很大的進步。
雖然溫故而知新,但兩人始終沒有摒棄以古早味的方法呈獻所售賣的魚餃面。。
“這都是老師教的,總不能丟老師的臉!”陳镓賓說。
“晟佳並沒有想要做大,隻想要做好一間店,我們不敢講100%還原最原始的魚餃面味道,但敢說已非常接近,也許不會適合所有人的口味,唯至少不會出現惡劣的批評。”

■隻用新鮮西刀魚打魚漿
除了堅持隻有新鮮西刀魚才肯打魚漿(沒有魚寧可休業幾天)、每回少量炸豬油渣及製作秘製辣椒拌醬以確保新鮮之外,晟佳的另一項堅持便是光顧老字號供應商。
陳镓賓說,老字號供應商越來越少,許多已經不敵大廠家或者後繼無人而關門,但他認為,老字號供應商是馬六甲少數飲食文化的一部份,值得被留住。
面對時代洪流,他說,晟佳能夠做到的,就是繼續支持這些供應商,能讓他們多撐多久是多久,成本相對高一些也無所所謂。
“對我們來說,老字號供應商也是一代又一代馬六甲人的集體回憶,他們都有存在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