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19日訊)青雲亭本身是一間綜合的寺院,這次適逢350周年慶重啟的五朝平安清醮,融合了龜山、興化及馬六甲道地的峇峇娘惹文化民俗特色,是一場極為特別且殊勝的一場法會。
慶委會法務主任兼馬佛總署理總會長釋禪亮法師指出,很多人誤會青雲亭是佛教道場,不解法會卻變成一個道家的作風?其實不然,青雲亭本身就是一個融合的道場,慶委會要將這傳承流傳下去,傳承不分佛與道,也要將當地文化傳承下去。

法師提到,350年前的青雲亭,由峇峇管理。100多年前,應屆青雲亭亭主陳若淮中風,被剛好前往化緣的中國龜山寺興化師父平章和尚醫好,平章和尚為此被帶到青雲亭居住,龜山法脈也流傳迄今,明年將邁入110年。
“青雲亭不是一個純佛教團體,盡管有中國法師來這裏進行佛教儀式,但還是要配合當地的文化,所以今天,我們要將當地文化與佛教興化的儀軌呈獻出來。”

法師強調,身為法務主任,他過去也在青雲亭,也是龜山的法脈,這次法會是因地而做,要將青雲亭的文化發揚光大,讓後代子孫了解馬六甲的當地文化。
今日是青雲亭舉辦五朝平安清醮的第2天,禪亮法師在領眾完成梁皇懺第一卷及上供後,接受《中國報》訪問時,如是指出。

有關青雲亭的創立年分眾說紛紜,法師指出,雖然有記載指青雲亭已有456年,但因為碑文字跡已蒙,有證據的是1673年,為此計算為350年。
“1698年,法國使節來到馬六甲畫青雲亭的平面圖,圖中有看到和尚在念經,顯示當年已有和尚住在這裏。”

《梁皇寶懺》3人物 擺大殿
法會現場有許多紙紮公仔及紙紮品,包括《梁皇寶懺》3位主要的人物梁皇武帝、郗氏夫人與誌公禪師,擺在大殿,另有18隻符使馬,充當天界“郵差”。
禪亮法師指出,很多佛教道場都有辦《梁皇寶懺》,但以民間的儀式比較少,而青雲亭已有100多年傳承的曆史,文化底蘊更為雄厚。

“一般的佛教道場都不用紙紮,因隻是拜懺,不用這些紙紮,但自古以來,華人傳統民俗是有這些存在,它是屬於傳統的信仰。”

法師提到,會場的符侍馬,是每辦完一階段的法會就會燒化一隻,敬告天庭所做的法事,符侍馬也有分文及武,不同儀式需要的皆不同。
法師補充,有此因緣福報才能參與如此殊勝的法會,尤其100多位義工之前完全沒有配合過,卻集體成就了法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