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10日訊)曾是馬六甲人早餐首選的傳統海南面包,如今因市場需求銳減而逐漸式微,未來甚至可能面臨消失的危機。
現年75歲的王振義接受《中國報》記者訪問時坦言,他自14歲起售賣海南面包,見證了其由盛轉衰的過程。

他說,該傳統面包逐漸被更精致的面包取代,尤其年輕一代已不再偏好這種口感樸實的面包。
他談到,海南面包在早期(1980年代至2000年代)深受本地咖啡店歡迎,旺季時能售出8盤(數十粒)面包。
“隨著許多傳統咖啡店的關門,僅剩少數老顧客仍堅持購買,一些從小吃慣這種面包的人偶爾回頭光顧。而如今的年輕消費者則大多選擇口感更軟、外觀精美的面包,逐漸冷落了海南面包。”

王氏舉例,以前雞場街有5家咖啡店固定進貨,如今僅剩一家。
他無奈地指出,一些傳統咖啡店因租金昂貴及後續無人而結業,新興的現代咖啡館對海南面包需求減少,使他的生意大受影響。
王振義說,海南面包的製作工藝簡單,主要原料包括澱粉與白糖等,口感獨特。
“早年的馬六甲華人一般隻會製作饅頭和包子,隨著西方文化的引入,海南面包逐漸成為本地人喜愛的食品之一,廣泛出現在早餐桌上。”

他說,如今這種簡單而古樸的面包逐漸被年輕人淡忘,需求明顯減少。
他對此不無感慨,認為這不僅是口味的變化,更是馬六甲飲食文化記憶的漸行漸遠。

王振義:賣了50多年 堅持老本行
從14歲起開始沿街售賣海南面包的王振義,至今仍堅持他的老本行。
盡管年過七旬,收入也不如往年,他依舊選擇在每周二至周末清晨6時許騎摩哆出門,將海南面包送至市區傳統咖啡店和周邊居民手中。
王氏早年居住在東街納,靠騎三輪車穿梭於市區售賣海南面包,如今搬遷至瑪琳地區,已改用摩哆減少體力的消耗。
他坦言,繼續售賣海南面包不僅是為了維持生計,也是為了保持心態積極。

王氏是有家庭與孫輩,他認為出來工作能讓他有機會與老朋友、老顧客交流,避免患上老人癡呆症。
隨著海南面包的需求減少,廠家如今僅在每周生產五天,因此王振義也只能在這些時間段內割貨並售賣。
他感慨道,海南面包的生意不如從前,擔憂這種傳統美食或許將逐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
